肩关节脱位复位后固定方式有三角巾固定(常用,适大多单纯前脱位,固定3-4周)和肩人字石膏固定(用于复发性脱位等,固定4-6周),固定期间要保持位置正确、观察患肢血运和感觉、适度肌肉收缩锻炼,拆除固定后要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力量训练,且需考虑不同年龄等因素对固定和康复的影响。
一、固定方式选择
1.三角巾固定:
是较为常用的固定方法。复位后将患侧上肢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肘关节屈曲90°,前臂处于中立位。这种固定方式简单易行,能保持肩关节相对稳定,减少肩关节活动,利于损伤的关节囊、韧带等组织修复。对于大多数单纯肩关节前脱位复位后的患者适用,一般固定3-4周。其原理是通过三角巾的悬吊限制上肢的大幅度活动,避免肩关节过度外展、外旋等动作,防止脱位复发。
2.肩人字石膏固定:
对于某些复发性肩关节脱位或者合并有肩关节囊严重损伤的患者可能会采用肩人字石膏固定。将肩部和上臂用石膏固定成特定的形状,固定范围包括肩部、上臂及部分胸部。这种固定方式固定较为牢固,能更严格限制肩关节的活动,但相对三角巾固定患者舒适度稍差,且护理相对复杂。一般固定时间可能较长,约4-6周,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损伤修复情况由医生决定。
二、固定期间注意事项
1.保持固定位置正确:
无论是三角巾固定还是肩人字石膏固定,都要确保患肢的位置正确。三角巾悬吊时要保证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肩人字石膏固定时要注意肩部的石膏塑形正确,避免因位置不当影响固定效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关节等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密切关注固定位置,防止因位置不正确影响肩关节正常发育和损伤修复。因为儿童的肩关节结构相对较软,固定位置偏差可能导致生长畸形等问题。
2.观察患肢血运和感觉:
固定期间要经常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如果发现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者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要及时就医调整固定,防止因固定过紧导致血管神经受压。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固定期间更要密切监测血运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更容易出现血管受压问题。
3.适度进行肌肉收缩锻炼:
在固定期间,虽然肩关节活动受限,但可以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手部握拳、松拳动作,上臂肌肉的绷紧和放松等。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锻炼强度和方式要适当调整。儿童患者锻炼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老年患者锻炼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防止因锻炼不当引起不适。
三、拆除固定后的康复训练
1.关节活动度训练:
拆除固定后首先要进行肩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各个方向的缓慢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例如,患者可以面对墙壁,用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以增加肩关节前屈和外展的活动度。对于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以适当加快训练进度;而老年患者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训练要更加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2.力量训练:
随着关节活动度的改善,逐渐进行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通过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如外展抗阻、内旋抗阻等。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再次脱位。儿童患者进行力量训练时要选择合适阻力的弹力带,避免过度锻炼影响骨骼发育;老年患者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引发肩部疼痛等不适。
总之,肩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固定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并在固定期间和拆除固定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对固定和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