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生育期女性周期性生理现象,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有周期性和规律性;阴道出血来源不局限于正常月经周期,由多种非周期性因素引起,二者在出血规律性、出血量、伴随症状有区别,不同人群出现月经或阴道出血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育龄、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及妊娠期女性出现异常出血需重视并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来源
1.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周期性生理现象,主要由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出血引起,有规律的发生在生育期女性(通常13-15岁左右开始,50岁左右逐渐绝经),出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周期一般为21-35天,每次持续时间(经期)多为3-7天,经量通常为20-60毫升。其发生是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调节控制,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脱落出血。
2.阴道出血:是指来自阴道、宫颈、子宫等部位的出血,来源不局限于正常的月经周期。可能由多种非周期性因素引起,比如妊娠相关情况(如先兆流产、宫外孕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病变(宫颈炎、宫颈息肉、宫颈癌等)、内分泌失调(如无排卵性功血等)、外伤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
二、出血特点区别
1.出血规律性
月经:具有严格的周期性,按照自身的月经周期规律出现,出血的时间、经量等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例如一位女性月经周期固定为28天,那么下次月经通常会在28天左右按时来潮,经量也相对稳定。在生育期有正常性生活的女性,如果月经推迟或出现异常出血,首先需考虑妊娠相关情况。
阴道出血:多无规律性,可能在非经期出现出血,出血时间不固定,比如可能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不规则出血,或者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出血等情况,都属于异常的无规律阴道出血表现。
2.出血量
月经:经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多数女性的经量在20-60毫升,一般不会超过80毫升。在月经来潮的第2-3天经量相对较多,之后逐渐减少。
阴道出血:出血量差异较大,可能少量点滴出血,也可能大量出血。例如宫颈病变引起的阴道出血可能是接触性少量出血(如性生活后少量出血),而子宫肌瘤导致的阴道出血可能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甚至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贫血等情况。
3.出血伴随症状
月经:部分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可能有轻度的乳房胀痛、下腹坠胀等不适,月经来潮后这些症状多可缓解,一般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属于正常的生理伴随症状。
阴道出血:伴随症状因病因不同而异。如果是宫外孕引起的阴道出血,常伴有腹痛,多为下腹一侧的隐痛或酸胀感,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剧烈腹痛;如果是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阴道出血,可能伴有白带增多等症状;如果是宫颈癌引起的阴道出血,晚期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等。而异常的阴道出血可能影响生育,比如子宫肌瘤影响胚胎着床,宫外孕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输卵管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所以育龄女性出现阴道异常出血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2.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的一段时间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出现月经不规律,这多为生理性的,但如果出现严重的阴道出血(如大量出血导致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也需要及时就诊。
3.围绝经期女性:此阶段月经逐渐紊乱,但是出现阴道出血要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因为围绝经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年龄段,所以围绝经期女性出现阴道出血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超声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4.妊娠期女性:出现阴道出血是异常情况,可能是先兆流产、宫外孕等,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hCG测定、超声检查等,以明确妊娠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孕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