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病因
子宫出血相关疾病因素包括神经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局部因素及全身性疾病影响。神经内分泌失调中青春期和围绝经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还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致功血;子宫内膜局部因素有凝血机制异常(如前列腺素异常、全身性疾病影响)和修复机制异常(如生长因子不足、药物影响);全身性疾病中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白血病)和肝病(如肝硬化致雌激素灭活减弱)可引发功血
一、神经内分泌失调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功能异常
在青春期,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反馈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导致HPOA功能失调,进而引起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例如,青春期女性的下丘脑对雌激素的正反馈调节反应不完善,使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节律异常,卵泡发育不成熟,无排卵,从而出现子宫出血。在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排卵不规则或不排卵,也会导致HPOA功能紊乱,引发子宫出血。
对于有精神压力、过度节食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的女性,精神紧张、营养不良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干扰HPOA的正常功能。长期精神压力大的女性,体内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可能影响GnRH的分泌,导致排卵障碍,增加DUB的发生风险。
2.其他内分泌因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与DUB有关。甲状腺激素参与机体的代谢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紊乱,出现子宫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同样可能引起内分泌失调,引发DUB。有甲状腺病史的女性发生DUB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关注甲状腺功能状态。
二、子宫内膜局部因素
1.子宫内膜凝血机制异常
子宫内膜局部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可导致DUB。例如,子宫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异常,PGFα增多时,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导致子宫内膜缺血、坏死,从而引起出血;而PGE等血管扩张剂减少时,也会影响子宫内膜的血运,导致出血不易停止。
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凝血机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子宫出血不止的情况。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女性在发生子宫出血时,需要首先考虑凝血机制异常导致DUB的可能。
2.子宫内膜修复机制异常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脱落后会通过修复机制快速修复创面,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如果子宫内膜修复机制异常,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生长因子分泌不足,会影响子宫内膜的修复,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或持续出血。
对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女性,如长期服用抗凝剂的女性,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的修复过程,增加DUB的发生风险。在评估DUB患者时,需要详细询问用药史,了解是否存在影响子宫内膜修复的药物因素。
三、全身性疾病影响
1.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子宫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白血病患者,异常的白细胞增殖浸润骨髓及其他组织,影响正常造血功能,也可导致凝血异常和贫血,进而引发DUB。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若出现月经紊乱、子宫出血等情况,应高度警惕血液系统疾病累及生殖系统导致的DUB。
2.肝病
严重肝病时,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引起内分泌失调,出现月经紊乱,包括DUB。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雌激素代谢障碍,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子宫出血症状。有肝脏病史的女性,在发生子宫出血时,需要考虑肝病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