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胸腔积液是双侧胸膜腔内异常液体积聚的病症,常见病因有心血管疾病、低蛋白血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胸腔穿刺抽液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及胸腔穿刺抽液,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因及患者年龄等。
一、常见病因
1.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胸腔内液体漏出增加,多为双侧胸腔积液,且往往双侧积液量不对称,一般右侧多于左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还常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表现,其年龄分布较广,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易患。
2.低蛋白血症:当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一定程度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的液体易漏出到胸腔。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营养不良等情况。低蛋白血症患者可能有消瘦、贫血等表现,不同年龄均可发病,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风险更高。
3.感染性疾病:
结核性胸膜炎: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多为双侧发病,患者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咳嗽等结核中毒症状,多见于中青年人群。
肺炎旁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累及胸膜导致,常见于细菌性肺炎等,可表现为双侧胸腔积液,患者多有发热、咳嗽、咳痰等肺炎相关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尤其免疫力较低者更易感染。
4.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胸膜,或胸膜本身的恶性肿瘤,可导致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多为双侧胸腔积液,且积液增长较快,患者常伴有原发肿瘤的相关表现,如肺癌患者可有咳嗽、咯血等,多见于中老年人。
二、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积液量较少时可能仅有活动后气短,积液量较多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等。不同年龄患者对呼吸困难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
2.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多为隐痛或刺痛,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胸痛较为明显,随着积液量增加,胸痛可能减轻,因为脏层和壁层胸膜分开。
3.咳嗽:可为刺激性咳嗽,多由积液刺激胸膜引起。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发现胸腔内液体,少量积液时表现为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可见弧形致密影,向外侧、向上的弧形上缘。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和部位,还可帮助发现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对于双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病因鉴别有重要价值。
2.胸腔穿刺抽液检查:通过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进行化验,可明确积液的性质,如漏出液、渗出液等,漏出液一般颜色清淡,细胞数较少;渗出液颜色多较浑浊,细胞数等指标异常。通过进一步检查积液中的细胞、蛋白、葡萄糖、病原体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如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积液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恶性胸腔积液中可发现肿瘤细胞。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若是心力衰竭引起,需进行抗心衰治疗,改善心功能,减少胸腔积液生成。
低蛋白血症患者则需补充白蛋白,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双侧胸腔积液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
恶性肿瘤导致的双侧胸腔积液,需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化疗、放疗、手术等。
2.胸腔穿刺抽液:对于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液,减轻胸腔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改善呼吸功能。但抽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抽液时更要密切观察,因为其心肺功能相对较弱。
五、预后情况
双侧胸腔积液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因。如果能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以治愈,预后较好;但如果原发病是恶性肿瘤等难以根治的疾病,预后则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如果病因去除及时,预后通常较好;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较多,预后相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