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属沙门菌属D群革兰氏阴性具较强内毒素,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等,非典型在不同人群有差异,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等有变化,病原学血、骨髓、粪便培养可助诊,血清学肥达反应有辅助价值,病理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经粪口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夏秋高发,治疗用抗菌药物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义
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杆菌经口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肠道淋巴组织,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
二、病因
由伤寒杆菌感染所致,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群,革兰氏阴性,具有较强的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发热:多为持续发热,热型常呈稽留热,体温可逐渐上升至39~40℃,持续1~2周。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消化道症状:常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相对缓脉(脉搏加快程度与体温升高不平行)。
特殊体征:病程7~14日部分患者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且2~4日内消退;还可伴有肝脾肿大。
2.非典型表现: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儿童症状相对较轻,老年人发热不明显但易出现并发症。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数量减少程度常与病情轻重相关。
2.病原学检查:
血培养:病程1~2周时阳性率最高,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合已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粪便培养:病程中后期阳性率较高,可用于判断带菌状态。
3.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中,“O”抗体(IgM)和“H”抗体(IgG)的效价变化有辅助诊断价值,若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则更有意义。
五、病理特点
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为显著,可出现肿胀、坏死、溃疡等病理改变,严重时可能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六、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带菌者包括恢复期带菌者(病后3个月内仍排菌)和慢性带菌者(排菌超过3个月)。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发病,病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夏秋季节高发。
七、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如氟喹诺酮类药物等,需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等用药原则。同时要注意对症支持治疗,若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肠伤寒时症状相对较轻,但需格外关注用药安全性,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并发症。
2.孕妇:孕妇患肠伤寒时用药需谨慎,应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患肠伤寒时易出现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用药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九、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伤寒患者要早隔离、早治疗,对带菌者要进行规范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注重饮用水安全,保证饮水消毒;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做到食物生熟分开,防止食物被污染;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伤寒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但疫苗保护效果有一定局限性,仍需结合其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