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含多种类型,发病与病原体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有相应症状、体征,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分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还可通过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经期不洁行为、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宫腔操作注意无菌等措施预防
一、盆腔炎的定义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
二、发病原因
1.病原体感染
主要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以及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等内源性病原体。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容易发生盆腔炎,这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黏液机械防御功能较差等因素有关。
年龄也是一个因素,如年轻女性由于性活动较频繁,且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的存在,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盆腔炎。
2.不良生活方式
不洁性生活史是重要诱因,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频等会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例如,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接触不同病原体的概率升高,盆腔炎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经期卫生不良,如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和护垫、经期性交等,为病原体提供了逆行感染的途径。在经期,女性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不注意卫生,病原体容易侵入盆腔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常见症状为下腹部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例如,急性盆腔炎患者可能体温升高至38℃以上,伴有明显的下腹部坠胀疼痛。
部分患者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有异味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女性性活跃期症状相对更典型,而绝经后女性由于生殖道防御功能减弱,症状可能不典型,但仍需警惕。
2.体征
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如果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附件区包块,有波动感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近期是否有宫腔操作史等。例如,近期有过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发生盆腔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宫腔操作可能导致生殖道黏膜损伤,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
2.体格检查
除了妇科检查外,还需进行全身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如体温、生命体征等。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例如,通过宫颈分泌物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帮助判断盆腔内是否有炎性包块等情况,对于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五、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选用多西环素等。抗生素的使用需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迁延转为慢性盆腔炎。
2.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治疗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等情况。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附件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
六、预防措施
1.注意性生活卫生
性生活前后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性伴侣固定,可降低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2.避免经期不洁行为
经期应使用合格的卫生巾和护垫,避免经期性交,保持外阴清洁。
3.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
如发现患有阴道炎、宫颈炎等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防止病原体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例如,阴道炎未及时治疗,病原体可能沿宫颈上行感染至盆腔,引起盆腔炎。
4.宫腔操作的注意事项
进行宫腔操作时,如人工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操作过程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降低宫腔操作相关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