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摩擦致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常见于手部,表现为疼痛、受限等,可超声、MRI检查,早期保守治疗,严重者手术;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囊性肿物,表现为局部肿块,可超声、MRI检查,有保守挤压、穿刺等及手术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相应病症时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腱鞘炎:是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分两层包绕肌腱,两层之间有滑膜腔,内有少量滑液。肌腱长期在此过度摩擦,即可发生肌腱和腱鞘的损伤性炎症,引起肿胀,称为腱鞘炎。常见于手部,如屈指肌腱腱鞘炎(弹响指、扳机指)等,多与频繁的手部活动有关,例如长期用鼠标、织毛衣等人群易患。
2.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囊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囊壁为致密硬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囊肿以单房性为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手腕背侧、掌侧及足背等部位。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腱鞘炎: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压痛,受累关节活动受限。以屈指肌腱腱鞘炎为例,患者在屈指及伸指时疼痛明显,严重时手指绞锁在屈曲或伸直位,不能活动。疼痛可沿肌腱放射,部分患者可触及硬结。不同部位的腱鞘炎有其特定表现,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表现为桡骨茎突处疼痛,可放射至手、肘或肩背部,局部压痛明显,有时可摸到硬结,握拳尺偏试验阳性。
2.腱鞘囊肿:一般表现为局部肿块,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乒乓球。肿块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疼痛,少数有轻微酸痛、胀痛。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如位于手腕背部的腱鞘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影响手腕的活动。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1.腱鞘炎:超声检查可见肌腱增粗、腱鞘增厚,有时可见肌腱周围有少量积液。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肌腱、腱鞘的炎症情况,表现为肌腱水肿、腱鞘增厚等。
2.腱鞘囊肿: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腱鞘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内部透声好。MRI检查可见囊性信号影,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
四、治疗方式不同
1.腱鞘炎: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减少患处活动,局部热敷、理疗,也可进行局部封闭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腱鞘切开减压术等。
2.腱鞘囊肿:保守治疗可采用挤压法,即用力将囊肿挤破,使其自行吸收,但部分患者容易复发。也可采用穿刺抽液后注入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并加压包扎,但同样有复发可能。手术治疗适用于囊肿较大、症状明显或保守治疗复发的患者,手术切除腱鞘囊肿可以降低复发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腱鞘炎或腱鞘囊肿相对较少见,若患病,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保守治疗是首选,如尽量减少引起症状的手部活动等。若需手术,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后要加强护理,注意伤口清洁,避免感染,同时关注儿童手部功能的恢复情况。
2.孕妇:孕妇患腱鞘炎或腱鞘囊肿时,保守治疗是主要方式。因为孕妇用药需谨慎,手术可能会带来一定风险。减少手部或相关部位的过度活动,适当进行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如果症状严重需考虑手术,要在充分评估孕妇和胎儿情况后谨慎决策。
3.老年人:老年人患腱鞘炎或腱鞘囊肿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保守治疗可采用温和的物理治疗方法,如红外线照射等。手术治疗后要注意休息和康复,预防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肌腱粘连等,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为这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