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不同阶段有相应康复训练,早期1-2周进行手指活动及肩肘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2-6周开展腕关节活动和前臂旋转训练;后期6周以上进行力量增强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训练中要据恢复情况调整强度难度,关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的身体反应。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活动训练
意义: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有利于整体上肢功能的恢复基础。通过手指的屈伸、握拳等动作,可刺激神经肌肉反射。对于儿童患者,手指活动训练有助于其精细运动功能的早期发展,避免因骨折制动导致手指小关节活动受限;对于老年患者,能维持手指关节的灵活性,降低后续出现关节挛缩的风险。
方法:患者尽量用力握拳,然后缓慢伸直手指,重复进行,每次可做10-15次,每天3-4组。
2.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意义:等长收缩可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肩部和肘部肌肉,通过等长收缩能保持其肌张力,为后期关节活动做准备。在儿童中,这种训练不会影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还能促进肌肉正常发育;老年患者进行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可延缓肌肉退化速度。
方法:肩部肌肉等长收缩时,患者肩部用力下压,保持5-10秒,然后放松;肘部肌肉等长收缩时,患者弯曲肘部,上臂肌肉用力,保持相同时间后放松,每组每种动作做10-15次,每天3-4组。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1.腕关节活动训练
意义:逐步恢复腕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粘连。腕关节的活动对于手部的抓握、握持等功能至关重要。儿童患者进行腕关节活动训练有助于其未来手部精细动作的协调;老年患者可避免因腕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中的抓物等动作。
方法:患者缓慢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尺偏和桡偏活动。屈伸时,手掌尽量向小臂方向弯曲(屈曲)和尽量背伸,每次活动到最大范围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尺偏是手腕向小拇指一侧倾斜,桡偏是向大拇指一侧倾斜,同样每次活动到最大范围保持后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2.前臂旋转训练
意义: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这对于日常生活中许多动作如拧毛巾等是必要的。儿童患者的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有助于其全面的上肢功能发展;老年患者恢复前臂旋转功能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方法:患者坐立位,上臂固定,屈肘90度,然后缓慢进行前臂的旋前(手掌向下)和旋后(手掌向上)动作,每次旋转到最大范围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增强训练
意义:进一步增强上肢肌肉力量,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力量增强有助于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儿童通过力量训练促进肌肉正常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增强力量可更好地应对日常活动。
方法:可使用弹力带进行训练,如进行腕关节的抗阻屈伸,患者手握弹力带一端,另一端固定,然后进行腕关节屈伸动作,对抗弹力带的阻力;前臂的抗阻旋转,同样利用弹力带,进行旋前和旋后的抗阻动作,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意义:将康复训练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对于儿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适应学校生活中的手部操作;老年患者则能更好地独立生活。
方法:进行如穿衣、梳头、写字、拿杯子等动作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步增加难度,每天可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这些活动的练习,每次练习可重复2-3次相关动作。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在康复训练时更要密切关注其身体反应,儿童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密切监护下进行训练,避免因不当训练造成二次损伤;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训练强度,以安全、有效恢复功能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