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是甲癣,由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起,发病在指(趾)甲,病因是真菌感染,表现为指甲颜色、形态改变,治疗是抗真菌;甲沟炎是甲周围组织炎症,因微小创伤致细菌感染,发病在指甲周围皮肤,表现为甲沟红肿、疼痛等,早期可热敷等,化脓需切开引流;儿童、孕妇、糖尿病患者患两者时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癣,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病部位是指(趾)甲,可导致指甲变色、增厚、变形等。例如,皮肤癣菌会侵入指甲的角质层,破坏指甲的正常结构。
甲沟炎:是甲周围组织的炎症,常因微小创伤引起,发病部位主要是指甲周围的皮肤,包括甲沟及其周围组织,可表现为甲沟红肿、疼痛,严重时可化脓。如修剪指甲过短、撕倒刺等微小损伤都可能引发甲沟炎。
二、病因差异
灰指甲:主要病因是真菌感染,常见的真菌有皮肤癣菌、酵母菌等。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当人体免疫力下降、足部多汗、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等情况时,更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灰指甲。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相对较低,患灰指甲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甲沟炎:多由局部皮肤破损引起,如刺伤、擦伤、剪指甲过深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容易通过破损处侵入,导致局部感染发炎。长期咬甲、职业性长期浸水(如厨师、洗衣工等)也会增加患甲沟炎的几率,因为浸水会使指甲周围皮肤变软,更容易受损感染。
三、临床表现不同
灰指甲:
颜色改变:指甲可变为灰白色、黄色、褐色等,失去正常的光泽。
形态改变:指甲可能增厚、变脆,表面凹凸不平,严重时指甲与甲床分离。不同类型的甲癣表现略有差异,如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癣,常从指甲的远端开始发病,逐渐向近端蔓延;白色表浅型甲癣则主要表现为指甲表面有白色斑块。
甲沟炎:
局部症状:初期表现为指甲周围组织红肿、疼痛,随着病情发展,红肿范围可能扩大,疼痛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化脓,按压时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急性甲沟炎起病较急,红肿疼痛症状明显;慢性甲沟炎则病程较长,红肿症状相对较轻,但可反复发作。
四、治疗原则区别
灰指甲: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阿莫罗芬搽剂等,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对于病情较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口服药物需要注意药物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用药前需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足部干燥,穿透气的鞋子,避免交叉感染。
甲沟炎:
早期治疗:如果是轻度的甲沟炎,可通过局部热敷、浸泡等方法,促进炎症消退,同时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抗感染。
化脓性甲沟炎:如果已经化脓,可能需要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以缓解症状。对于慢性甲沟炎,除了局部治疗外,还需要纠正不良的修剪指甲习惯等诱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灰指甲或甲沟炎时,由于其皮肤和指甲的特点与成人不同,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儿童患甲沟炎时,要避免自行随意处理,因为儿童的皮肤娇嫩,不当的处理可能会加重损伤和感染。如果是儿童灰指甲,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口服抗真菌药物的风险相对较高,一般优先考虑外用相对温和的抗真菌药物,且需要在家长的密切监护下使用。
孕妇:孕妇患甲沟炎或灰指甲时,治疗需特别谨慎。孕妇患甲沟炎时,外用抗生素软膏相对较为安全,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对于灰指甲,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一般以局部外用治疗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持指甲周围的清洁卫生。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低下,无论是灰指甲还是甲沟炎,病情都更容易加重且不易恢复。糖尿病患者患甲沟炎时,感染可能会迅速扩散,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病情的控制不利;对于灰指甲,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控制血糖是基础,要密切关注指甲的恢复情况,防止感染进一步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