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累及骨膜等组织的骨骼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感染及相关易感人群,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抗生素和手术等方法,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骨髓炎的定义
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骼炎症性疾病,可累及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
二、骨髓炎的病因
1.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传播到骨骼,儿童由于骨骺板的存在,血流缓慢,细菌易在干骺端停留繁殖引发感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血源性骨髓炎致病菌。
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骨手术后等创伤使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时极易导致骨髓炎发生。
蔓延性感染:邻近的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骼,如糖尿病患者足部的感染可能蔓延至足部骨骼引发骨髓炎。
2.易感人群及相关因素
儿童:儿童骨骼生长活跃,干骺端血供丰富,细菌易停留,且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血源性骨髓炎。例如3-15岁的儿童是血源性骨髓炎的高发人群。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影响局部血液供应,使得感染不易控制,易发生足部等部位的骨髓炎。
免疫力低下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遭受细菌感染引发骨髓炎。
三、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等。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脓肿形成,皮肤表面可能有波动感。
2.慢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可伴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
局部症状:局部反复流脓、有窦道形成,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骨骼可能变形,长期不愈的窦道有癌变风险。
四、骨髓炎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改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死骨及脓肿形成情况,对于早期骨髓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能早期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血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对于明确病原体及指导抗生素应用有重要意义。
局部穿刺液检查:穿刺液涂片染色可发现细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选择敏感抗生素。
五、骨髓炎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是治疗骨髓炎的关键,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抗生素。
2.手术治疗
清创引流: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
死骨清除:当有死骨形成时,需手术清除死骨,促进病变愈合。
骨缺损修复:对于较大的骨缺损,可在感染控制后根据情况进行骨移植等修复手术。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骨髓炎时,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骨骼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骨骼畸形等问题,且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骨髓炎的患者,在治疗骨髓炎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积极治疗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感染的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骨髓炎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
3.免疫力低下人群:此类人群患骨髓炎时,除了针对骨髓炎进行常规治疗外,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免疫力,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可能进一步降低免疫力的药物,并加强营养支持,以促进机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