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不同阶段有相应康复运动。早期(1-2周)包括手部握拳与伸展、肩部和肘部轻微运动;中期(3-6周)有手腕关节屈伸与旋转、轻度抗阻运动;后期(6周以上)包含全面手腕功能恢复、平衡与协调运动,各阶段运动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调整强度与方式以促进康复。
一、早期康复运动(骨折后1-2周)
1.手部握拳与伸展运动
在手腕骨折后的早期,患者可进行手部的握拳与伸展运动。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重复10-15次。握拳时要尽量将手指完全屈曲,使手掌呈紧握状态,然后缓慢伸展手指,尽量将手指伸直。这一运动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防止手部肌肉萎缩,因为骨折后手部活动减少容易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该运动的强度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儿童由于骨骼肌肉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二次损伤;成年人可相对更用力一些,但也以不引起疼痛加剧为度;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要注意动作缓慢、轻柔。
2.肩部和肘部的轻微运动
肩部可进行简单的绕环运动,向前向后缓慢绕环,每次绕环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肘部可以进行屈伸运动,缓慢地将肘关节屈曲到最大程度,然后再伸直,重复10-15次。肩部和肘部的运动可以保持上肢整体的关节活动度,避免因手腕骨折而导致肩部和肘部关节僵硬。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肩部绕环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幅度和速度,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心率过快,加重心脏负担;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运动时的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发生。
二、中期康复运动(骨折后3-6周)
1.手腕关节的屈伸与旋转运动
手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将手臂放在桌子上,手腕自然下垂,然后缓慢地将手腕向上屈曲,尽量使手背靠近前臂,再缓慢向下伸展手腕,重复10-15次,每天3-4组。手腕关节的旋转运动:将手掌向上,然后缓慢地向左和向右旋转手腕,左右旋转各10-15次,每天3-4组。这些运动可以逐步恢复手腕关节的活动度,促进骨折部位周围组织的修复。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康复后期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而长期伏案工作的患者,在进行手腕运动时要注意避免手腕过度疲劳。
2.轻度的抗阻运动
可以使用弹力带进行轻度的抗阻运动。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手腕握住弹力带另一端,进行手腕的屈伸和旋转抗阻运动。开始时弹力带的阻力要小,随着康复进程逐渐增加阻力。抗阻运动可以增强手腕周围肌肉的力量,为后期恢复正常的手腕功能打下基础。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在进行抗阻运动时要特别注意力量的控制,避免因力量过大导致骨折部位受到不良应力;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也需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抗阻运动的强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手腕损伤。
三、后期康复运动(骨折后6周以上)
1.全面的手腕功能恢复运动
进行手腕的各种复杂动作练习,如用手腕进行抓握不同大小和重量的物体,包括小珠子、小球等,通过抓握不同物体来锻炼手腕的精细动作和力量协调性。还可以进行手腕的提举运动,用患侧手腕提举一定重量的物品,从较轻的重量开始逐渐增加重量,每次提举3-5分钟,每天2-3次。这些运动可以使手腕功能逐步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对于有既往手腕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后期康复运动时要更加谨慎,要根据既往病史的恢复情况和当前骨折康复情况综合调整运动计划,确保运动安全有效;孕期女性由于身体特殊状况,在进行手腕康复运动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手腕承受过大压力,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
2.平衡与协调运动
进行平衡与协调运动,如单脚站立时用患侧手腕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在平衡垫上进行站立和移动练习,通过这些运动提高手腕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协调能力,使手腕功能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平衡与协调运动时要确保环境安全,防止摔倒受伤,并且要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护下进行,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骨折康复情况逐步开展相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