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的表现
肩袖损伤有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肌力减弱、肩关节弹响、肩部肿胀等表现。疼痛常位于肩前外侧可放射,活动时加重;主动活动受限明显,被动受限较轻;肌肉力量下降且可致废用性萎缩;部分有弹响;部分有肿胀且程度因伤而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会影响相关表现。
一、疼痛
1.疼痛部位:肩袖损伤时,疼痛常位于肩关节前外侧,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处,也就是上臂外侧部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通过哭闹、不愿活动患侧上肢来体现疼痛;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关节问题,疼痛表现可能会受其影响,但核心部位仍以肩前外侧为主。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上肢过度外展、上举等活动的人群,如运动员、经常进行重体力劳动上肢频繁活动的人,更容易出现肩袖损伤导致的疼痛。有肩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发生肩袖损伤疼痛的概率更高。
2.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刺痛,在肩部活动时,如外展、上举、旋转肩关节等动作时,疼痛往往会加重。例如,患者在梳头、穿衣等动作时,肩部疼痛会明显加剧。
二、肩关节活动受限
1.主动活动受限:肩袖损伤会导致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减小,尤其是外展、上举和旋转动作受限较为明显。比如,正常情况下能上举过头顶的动作,肩袖损伤患者可能只能上举到一定角度就无法继续,外展动作也会受到限制,不能达到正常的外展幅度。不同年龄人群受限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为损伤后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导致活动受限表现相对更明显;老年人可能本身关节活动度就有所下降,肩袖损伤后活动受限会进一步加重。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的人群,肩关节本身活动度相对较差,肩袖损伤后活动受限可能更显著。有肩部既往疾病史的人群,肩袖损伤后活动受限可能比健康人群更严重。
2.被动活动受限:部分患者被动活动时也可能存在一定受限,但相对主动活动受限程度较轻。
三、肌力减弱
1.肌肉力量下降:肩袖的几块肌肉(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受损会导致相应肌肉力量减弱。例如,冈上肌损伤会影响肩关节外展的起始动作力量,患者可能在尝试外展肩关节时感觉力量不足。不同年龄人群肌力减弱表现不同,儿童肌力本身较弱,肩袖损伤后肌力减弱可能更易被忽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力本身有下降趋势,肩袖损伤后肌力减弱会使日常活动受到更大影响。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不锻炼的人群,本身肌力基础差,肩袖损伤后肌力减弱更明显。有神经系统疾病等影响肌力基础疾病的人群,肩袖损伤后肌力减弱情况可能更严重。
2.肌肉萎缩:长期肩袖损伤导致活动受限,会引起肩袖相关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表现为肩部肌肉变瘦、变松弛。比如冈上肌萎缩时,可观察到肩部外侧相应肌肉部位变平。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萎缩相对老年人恢复可能更快,但如果不及时处理也会影响肌肉正常发育;老年人肌肉萎缩后恢复相对困难,且会进一步影响肩关节功能。
四、肩关节弹响
1.弹响情况:部分肩袖损伤患者在肩关节活动时可出现弹响,弹响可能是由于肩袖组织与周围结构摩擦或肩袖损伤后组织异常运动导致。不同年龄人群弹响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弹响可能因损伤程度较轻或处于生长阶段组织代偿性较好而弹响不明显;老年人弹响可能与关节退变同时存在,弹响情况会更复杂。生活方式中频繁活动肩关节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弹响相关表现。有肩部既往损伤史的人群,出现弹响的概率相对更高。
2.弹响意义:肩关节弹响可能提示肩袖损伤的存在,但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如同时伴有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时,肩袖损伤的可能性更大。
五、肩部肿胀
1.肿胀表现:肩袖损伤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肩部肿胀,肿胀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轻度损伤可能仅有轻微肿胀,严重损伤时肿胀较为明显。不同年龄人群肿胀表现不同,儿童皮肤较薄,肿胀可能更容易被察觉;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肿胀消退可能更慢。生活方式中受伤后未及时处理的人群,肿胀可能会加重。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肩袖损伤后肿胀可能更严重且不易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