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是胸腔内液体产生与吸收失衡致过多液体积聚,分为漏出性(非炎症性因素如心衰、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引起)和渗出性(炎症等因素如结核、肺炎旁、肿瘤转移引起);临床表现少量时可无症状,量多有胸闷气短等,结核性有结核中毒症状,恶性肿瘤有原发病表现,体征有胸廓饱满等;诊断靠影像学(X线、CT)和胸腔穿刺抽液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心衰、结核、肿瘤的相应治疗,还有积液量多的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不同人群治疗选择和预后有差异,儿童患胸腔积液需更谨慎。
胸腔积液是指胸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正常情况下,胸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当各种原因导致胸腔内液体的产生与吸收失衡时,就会形成胸腔积液。
一、胸腔积液的分类
1.漏出性胸腔积液:多为非炎症性因素引起。常见原因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胸腔内液体漏出;肝硬化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会引起漏出性胸腔积液;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减少,同样可引发漏出液积聚在胸腔。
2.渗出性胸腔积液:多与炎症等因素相关。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性胸膜炎是常见原因之一,结核菌感染会刺激胸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产生渗出液;肺炎旁胸腔积液,是由于肺部感染累及胸膜,如肺炎、肺脓肿等疾病,炎症刺激胸膜导致渗出;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也可引起渗出性胸腔积液,像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转移到胸膜后,会破坏胸膜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液体渗出。
二、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1.症状:少量胸腔积液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积液量增多,患者会出现胸闷、气短,尤其在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积液,患者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若是恶性肿瘤导致的胸腔积液,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肺癌患者可能有咳嗽、咯血等症状。
2.体征:查体时可发现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气管向健侧移位;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
三、胸腔积液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胸腔积液的常用方法,少量积液时可见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表现为胸腔下部均匀的致密影,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胸部CT检查对胸腔积液的诊断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内液体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发现肺部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引起胸腔积液的原发病灶。
2.胸腔穿刺抽液检查:通过穿刺抽取胸腔内的液体进行化验,有助于明确胸腔积液的性质。漏出液一般外观清澈透明,比重低于1.018,蛋白含量低于30g/L;渗出液外观多浑浊,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较高,可通过生化、细胞学等检查进一步区分是结核性、肿瘤性还是炎症性等原因引起的渗出液。
四、胸腔积液的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是心力衰竭引起的漏出性胸腔积液,主要是积极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脏功能,随着心脏功能的改善,胸腔积液可能会逐渐吸收;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渗出性胸腔积液,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恶性肿瘤导致的胸腔积液,则要根据肿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抗肿瘤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2.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闭式引流:对于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液以缓解症状,减轻胸腔积液对肺组织的压迫;如果积液反复出现,可考虑胸腔闭式引流,持续引流胸腔内的液体。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对胸腔积液时,治疗的选择和预后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身体的耐受情况;女性患者如果是由乳腺相关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需要结合乳腺肿瘤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发生肺癌导致胸腔积液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吸烟史对肺部功能等多方面的影响;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的胸腔积液时,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格外注意药物对心脏功能的进一步影响等。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胸腔积液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更适合儿童的方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