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出血的原因多样,包括妊娠相关的先兆流产、异位妊娠、葡萄胎;内分泌失调相关的排卵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相关的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病变;以及外伤、全身性疾病等其他原因,不同原因有其各自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妊娠相关原因
先兆流产:多见于怀孕早期,胚胎着床不稳定等原因可导致阴道出血,同时可能伴有下腹疼痛。研究表明,约15%-20%的临床妊娠会发生先兆流产,其中80%以上为早期先兆流产。孕妇若有性生活、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增加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孕妇发生概率有差异,一般年轻孕妇相对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并非绝对。
异位妊娠:也就是常说的宫外孕,受精卵着床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如输卵管等。典型症状为停经后阴道出血、腹痛,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停经史。据统计,异位妊娠的发生率约为1%,输卵管炎症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有过盆腔炎症病史、输卵管手术史等的女性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更高,不同年龄女性发生概率不同,育龄期女性相对高发。
葡萄胎:是一种异常妊娠,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形似葡萄。主要表现为停经后阴道出血,多数患者在停经8-12周左右开始有不规则阴道出血,量多少不定,有时可排出水泡状组织。葡萄胎的发生与营养状况、社会经济因素及年龄等有关,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35岁的女性葡萄胎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内分泌失调相关原因
排卵障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可导致排卵障碍,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其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从而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率在育龄女性中约为6%-10%,肥胖、长期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因素可加重病情,不同体重指数的女性发病风险不同,肥胖女性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可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慢,子宫内膜修复时间延长,可能导致阴道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也可能引起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一般人群中约有4%-10%患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
三、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原因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引起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导致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肌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0-50岁女性患病率约为30%,较大的子宫肌瘤或位置特殊的子宫肌瘤更容易引起出血症状,不同大小和位置的肌瘤对月经的影响程度不同。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突出于宫腔内的赘生物,可引起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约为7.8%-34.9%,多见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女性,肥胖、高血压、乳腺癌术后长期应用他莫昔芬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不同个体患病风险因相关因素不同而有差异。
宫颈病变:宫颈炎可导致宫颈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接触性出血或阴道不规则出血;宫颈息肉也可引起阴道出血,多为少量点滴状出血;宫颈癌早期可表现为接触性出血,中晚期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宫颈炎的发病率较高,已婚女性相对多见,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女性感染HPV的概率不同,性生活开始过早、多个性伴侣等生活方式因素可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四、其他原因
外伤:外阴、阴道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导致阴道出血,有明确的外伤史可作为判断依据,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意外摔倒等,成年女性可能因性生活不当等原因导致外伤出血。
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阴道出血;肝脏疾病可影响雌激素的代谢,也可能引起月经紊乱、阴道出血。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凝血功能,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患病,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可能增加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