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和胃肠炎本质相同,由微生物感染或化学毒物、药品等致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感染因素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非感染因素涉及饮食、药物、物理等,症状有共同与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靠体格、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需综合不同人群特点评估处理。
一、概念定义
肠胃炎和胃肠炎本质上是同一类疾病的不同表述,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
二、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侵袭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因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而感染细菌导致肠胃炎/胃肠炎。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造成流行。
寄生虫感染:比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寄生在肠道内引起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若有接触污染水源等情况,感染风险增加,病史方面有过寄生虫感染史的人群再次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过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食用变质食物等。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如长期偏好高油高盐饮食的人,更易引发肠胃不适导致炎症。
药物因素: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和肠黏膜,引起炎症,有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病史的人群需特别关注。
物理因素:过冷、过热的食物刺激胃肠道,也可能导致胃肠黏膜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对温度刺激的耐受不同,儿童胃肠道相对娇嫩,更易因过冷过热食物引发炎症。
三、症状表现
共同症状:都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程度因人而异,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腹泻次数不等,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恶心、呕吐可能导致机体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尤其对于儿童,频繁呕吐和腹泻易引起脱水,需密切关注。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肠胃炎/胃肠炎可能更易出现发热症状,且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以哭闹等方式表现身体不适,在腹泻严重时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营养物质吸收受影响。
成年人:成年人症状相对儿童可能更隐匿一些,但也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体力不支等情况,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脱水等并发症时风险更高。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触诊腹部等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腹部触诊反应不同,儿童可能因害怕等不配合,需要医生更细致观察。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查看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对于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肠胃炎/胃肠炎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人群粪便特点有差异,儿童粪便样本采集相对有一定难度。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可辅助判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等,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病毒感染时可能正常或降低等,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略有不同。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排查有无其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类似症状,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影像学检查需谨慎选择。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让患者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对于儿童要注意食物的温度和质地,保证营养摄入同时减轻胃肠负担。
补液:对于有脱水症状的患者,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儿童脱水纠正要更加及时和谨慎,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相应药物,如细菌感染时可能会使用抗生素(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对于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的不合适药物。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止吐、止泻药物等。
总之,肠胃炎和胃肠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在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需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