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泌乳综合征是常见妇科内分泌紊乱病,特征为闭经与泌乳同时存在。病因有垂体疾病(如泌乳素瘤等)、下丘脑疾病、药物等;临床表现有闭经、泌乳及雌激素降低相关症状;诊断靠激素水平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育龄、围绝经期、儿童青少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垂体疾病:最常见的是垂体泌乳素瘤,垂体泌乳素瘤可分泌过多的泌乳素,从而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闭经和泌乳。此外,垂体的其他肿瘤如促甲状腺激素瘤等,也可能通过影响激素分泌而引发闭经泌乳综合征。
2.下丘脑疾病:下丘脑是调节垂体功能的重要结构,下丘脑的病变如肿瘤、炎症等可影响多巴胺等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的分泌,使得泌乳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闭经泌乳综合征。例如,下丘脑的胶质瘤等病变可能干扰正常的激素调节机制。
3.其他原因: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可能引起泌乳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闭经泌乳。此外,胸部的外伤、手术等刺激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泌乳素分泌增多,出现闭经泌乳综合征。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也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诱发闭经泌乳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闭经:患者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减少,逐渐发展为闭经。闭经的时间长短不一,可能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来月经。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闭经的影响有所不同。年轻女性可能影响生育功能,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加速绝经进程。
2.泌乳:非妊娠和非哺乳期出现乳汁分泌,乳汁可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液体,量可多可少。泌乳可表现为自行溢出,也可在挤压乳房时出现。泌乳的发生与泌乳素水平升高密切相关,泌乳素刺激乳腺分泌乳汁。
3.其他表现: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患者可能出现潮热、出汗、阴道干涩等类似更年期的症状。长期闭经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年轻女性,长期低雌激素状态会影响骨密度,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三、诊断
1.激素水平检测:测定血清泌乳素水平是诊断闭经泌乳综合征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正常范围(非妊娠非哺乳期女性泌乳素正常范围通常为5-25ng/ml),且多次检测均升高有助于诊断。同时,还需要检测其他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等,以全面评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
2.影像学检查:垂体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发现垂体是否有泌乳素瘤等病变。通过MRI可以清晰地看到垂体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肿瘤等异常情况。例如,垂体泌乳素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垂体占位性病变。
四、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垂体泌乳素瘤引起的闭经泌乳综合征,对于微腺瘤(垂体瘤直径小于10mm),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等。溴隐亭可以抑制泌乳素的分泌,使垂体泌乳素瘤缩小,从而改善闭经泌乳症状。对于大腺瘤(垂体瘤直径大于10mm),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如果是下丘脑疾病引起的,需要针对下丘脑的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切除下丘脑肿瘤等。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现雌激素水平降低相关症状的患者,如潮热、阴道干涩等,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但需要注意用药的风险和益处,尤其是长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风险,所以需要在严密监测下使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闭经泌乳综合征可能影响生育功能,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激素水平和排卵情况,以评估生育能力的恢复情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备孕相关的监测和处理。
2.围绝经期女性:闭经泌乳综合征可能加速围绝经期的症状,如潮热、出汗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除了针对泌乳素的治疗外,还需要关注骨质疏松等问题,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出现闭经泌乳综合征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需要高度重视。可能需要更详细地评估病因,如是否存在下丘脑-垂体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情况。在治疗上需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