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妇科内分泌疾病,发病与遗传、内分泌失调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失调、高雄激素表现、卵巢形态改变,对生育、代谢、心理有影响,诊断依2003年鹿特丹修订标准,治疗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长期管理。
一、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若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那么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例如,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相关,这种遗传易感性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中均有体现,尤其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更应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2.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异常是关键。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频率及幅度异常,导致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升高,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相对偏低,LH/FSH比值增大。这种内分泌失衡在青春期开始后可能逐渐显现,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女性来说,身体内分泌系统尚未完全稳定,更容易受此影响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育龄期女性也可能因为生活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诱发内分泌失调进而导致该病。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失调:多数患者会出现月经稀发(月经周期延长,常超过35天)、闭经(月经停止6个月及以上),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月经量无规律。这种月经失调情况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中都可能出现,青春期女性可能会因为月经不规律而影响自身心理状态,育龄期女性则可能影响受孕等。
2.高雄激素表现:多毛较为常见,常见于面部、下巴、胸背部等部位,出现粗硬的毛发;部分患者还会有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痤疮顽固,炎症明显。这是由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所致,在不同性别中虽然表现形式可能有差异,但本质都是雄激素异常升高的体现。
3.卵巢形态改变: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呈多囊样改变,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数≥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这种卵巢形态改变在超声检查下可以明确,对于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三、对健康的影响
1.生育方面:由于排卵异常,患者受孕难度增加,是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来说,多囊卵巢综合征会严重影响其生育计划,需要进行相应的调理和治疗来改善排卵情况以提高受孕几率。
2.代谢方面: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例如,长期的胰岛素抵抗可能导致血糖、血脂代谢紊乱,使患者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问题,这种代谢方面的影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需要关注,尤其是有家族糖尿病史或本身有肥胖倾向的人群。
3.心理方面:月经失调、多毛、痤疮等表现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尤其是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外貌的改变可能对其心理产生较大冲击,需要家人、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2003年鹿特丹修订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并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病因即可诊断:
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
2.临床和(或)生化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
3.卵巢多囊样改变(超声下一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及以上直径2-9mm的卵泡,和(或)卵巢体积≥10ml)。
五、治疗与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减轻体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营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来控制体重。体重减轻5%-10%可能会改善月经周期和排卵情况,对代谢也有积极影响。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选择药物,如调节月经周期可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促进排卵可使用克罗米芬等药物,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不同生育需求的患者用药选择不同。例如,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促进排卵的药物,而无生育需求但有月经失调的患者可能选择调节月经周期的药物。
3.长期管理: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激素水平、代谢指标等,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自身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健康的体重,以降低疾病对健康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