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进行影像学、局部体征等评估,开展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训练,预防与处理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注重饮食与营养,包括满足不同年龄患者营养需求及提供饮食建议。
一、术后评估
1.影像学评估:术后需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X线可初步观察骨折对位对线,CT能更清晰显示骨折端细微结构及内固定位置是否良好,这对于判断骨折愈合进程及内固定稳定性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骨折愈合速度有差异,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老年人则较慢。
2.局部体征评估:观察术区有无肿胀、疼痛、渗血等情况,肿胀程度可通过测量肢体周径来评估,疼痛程度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进行评估,不同性别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略有不同,女性相对更敏感一些,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恢复,如吸烟会影响骨折愈合,有吸烟史的患者需特别关注。
二、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肌肉收缩训练: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尽早开始,儿童可在家长协助下进行,老年人则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不同年龄患者活动范围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的患者更需注重关节活动度训练来预防关节僵硬。
2.中期康复(术后3-8周):
渐进性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肢负重,一般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再过渡到完全负重,年龄较小的儿童骨折愈合快,可适当提前开始负重训练,但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会影响骨折愈合及负重训练进程,需确保血糖稳定。
加强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训练:加大膝关节、踝关节活动范围,同时进行抗阻肌肉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女性在康复训练中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3.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上):
恢复正常活动训练: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逐步恢复正常行走及日常活动,老年人恢复正常活动时要注意环境安全,预防跌倒,有既往关节疾病病史的患者更要谨慎,确保训练过程安全有效。
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感染:
预防:保持术区清洁干燥,密切观察术区有无红、肿、热、痛及异常分泌物等感染迹象,不同年龄患者免疫力不同,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需加强护理,有免疫缺陷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预防感染。
处理:若发生感染,根据感染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轻度感染可局部换药、应用抗生素等,严重感染可能需清创甚至取出内固定等,处理过程中要考虑患者整体情况,如年龄较大、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恢复相对较慢。
2.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活动,必要时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仪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重要,老年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需重视预防,有血栓病史的患者术后预防措施需加强。
处理:一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进行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采取抗凝等治疗措施,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出血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对抗凝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一般不首选抗凝药物,以非药物预防为主。
3.关节僵硬:
预防:规范康复训练,保证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避免因康复不及时或不当导致关节僵硬,女性在康复训练中要坚持规范训练,防止关节功能恢复不佳,有既往关节疾病病史的患者更要注重预防关节僵硬。
处理:对于已出现关节僵硬的患者,可通过康复理疗、手法松解等方法进行处理,年龄较小的儿童关节可塑性强,通过积极康复可能恢复较好,老年人则恢复相对困难,需长期坚持康复治疗。
四、饮食与营养
1.营养需求:术后患者需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钙是骨骼合成的重要原料,不同年龄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略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需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老年人则要注意营养均衡,预防骨质疏松。
2.饮食建议:多吃瘦肉、鱼类、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有特殊饮食禁忌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糖分摄入,确保营养摄入既满足骨折愈合需求又不影响基础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