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由多种因素引起,起病急,部分有并发症;慢性胃炎与多种因素有关,病情迁延,症状无特异性。胃溃疡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等。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表现为空腹痛等。胃息肉与多种因素有关,多数无症状,大息肉或有并发症时症状明显。胃肿瘤有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生长慢、多无症状,恶性肿瘤胃癌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多无症状,进展期有多种症状。
一、胃炎
1.急性胃炎:通常由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如胃镜检查等)、十二指肠-胃反流、感染等引起。急性起病,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较短,一般去除诱因后可较快恢复,但部分严重的急性胃炎可能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在儿童中,若因感染导致的急性胃炎,需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鉴别,且儿童急性胃炎可能因呕吐导致脱水等情况,需关注补液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易诱发急性胃炎,需谨慎用药。
2.慢性胃炎: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饮酒、吸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病情迁延,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反酸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家庭密切接触等有关,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减退等因素,慢性胃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老年人群中也较为常见,需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与治疗。
二、胃溃疡
1.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遗传因素、胃排空障碍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对黏膜的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环氧合酶-1,使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削弱黏膜的保护作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但也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胃溃疡的发生可能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有关,且老年胃溃疡患者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还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十二指肠溃疡
1.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另外胃酸分泌过多、遗传因素、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等也与之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后,可引起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和炎症,进而形成溃疡。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病,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少,但也有报道;老年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可能与胃排空延缓、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且老年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
2.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空腹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常为餐前痛,进食后缓解,还可伴有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四、胃息肉
1.病因:胃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长期的炎症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胃息肉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因素或炎症刺激有关;老年患者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胃黏膜老化、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等有关。
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隐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若息肉较大或发生并发症(如出血、梗阻等)时,症状会较为明显。
五、胃肿瘤
1.良性肿瘤:如胃腺瘤、胃平滑肌瘤等。胃腺瘤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有关;胃平滑肌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平滑肌异常增殖等因素有关。良性肿瘤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生长缓慢,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胃镜检查等时偶然发现。
2.恶性肿瘤:主要是胃癌。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癌前病变。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呕血、黑便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