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有腹痛(部位不固定、不同年龄段和生活方式等有差异、有病史易复发)、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型表现为稀糊或水样便、排便次数多等,便秘型表现为排便困难、次数少等,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腹胀(常自觉胀满、餐后加重等,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其他症状(消化不良有上腹部饱胀等,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超一半患者伴精神心理症状,与肠道症状相互影响,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等表现。
一、腹痛
1.特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部位不固定,以下腹和左下腹较为多见。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隐痛等。疼痛程度一般不等,多数患者可忍受,但在某些诱因刺激下可能加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腹痛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常以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相对不敏感,但腹痛仍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和情绪。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的人群,腹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可能更高。例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胃肠功能紊乱更容易诱发腹痛。
病史: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史的患者,在遇到饮食不当、环境变化等诱因时,腹痛更容易复发。
二、排便习惯改变
1.腹泻型
表现:粪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便,排便次数增多,一般每日3-5次,多者可达10余次。这种腹泻往往无脓血,部分患者可能在晨起后或进餐后出现腹泻。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儿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关注营养状况。
生活方式:饮食中摄入过多生冷、油腻食物,或饮用大量含咖啡因的饮料等,可能加重腹泻症状。长期处于紧张生活状态的人群,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更易发作。
病史:若患者有肠道感染病史,在感染恢复后可能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2.便秘型
表现: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
年龄性别: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女性发生率可能略高于男性。老年患者便秘可能导致腹胀、腹痛等不适,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生活方式: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运动量少、长期憋便等生活方式,容易引发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比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减慢,易出现便秘。
病史:有过肠道手术史、内分泌疾病史(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三、腹胀
1.特点:患者常自觉腹部胀满,可伴有腹部膨隆。部分患者在餐后腹胀加重,排气或排便后腹胀可有所缓解。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腹胀,女性在月经前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可能更易出现腹胀。
生活方式:进食过快、吞咽过多空气、食用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会加重腹胀。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堆积,也可能更容易出现腹胀。
病史: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如胃炎、胃溃疡等)的患者,胃肠消化功能受影响,容易出现腹胀;有肝胆疾病病史的患者,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也可能导致腹胀。
四、其他症状
1.消化不良:可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早饱、嗳气等症状。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饱腹,嗳气后可能稍感舒适,但不久又会出现饱胀感。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女性在孕期或更年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更易发生。
生活方式:过度节食、暴饮暴食、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刺激胃肠道,易出现消化不良。
病史:有胃部疾病病史(如胃下垂、胃息肉等)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表现。
2.精神心理症状:约有一半以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这些精神心理因素与肠道症状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年龄性别: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由于面临学习、工作等多方面压力,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女性相对男性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更敏感,更容易合并精神心理问题。
生活方式:长期高压、缺乏有效的压力释放方式(如运动、社交等)的人群,精神心理症状更易出现。比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白领,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病史:有精神心理疾病既往史的患者,肠易激综合征合并精神心理症状的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