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类型,多数病情相对较轻但需重视,部分不规范治疗干预有进展风险,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人群各有特点,需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病情减少不良预后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定义及基本情况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刺激性饮食等)、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自身免疫因素等。
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1.多数病情相对较轻
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偶有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等,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从病理角度看,胃黏膜病变较轻,主要是黏膜浅层的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少量浸润,腺体无明显萎缩等严重改变。例如,一项对大量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约70%-80%的患者病情处于相对稳定且较轻的状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可使症状得到较好控制。
2.少数可能有进展风险
若不积极治疗和干预,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会进展。比如Hp持续感染未得到根除,可能会导致胃黏膜炎症持续存在,长期炎症刺激有增加发生萎缩、肠化生甚至癌变的潜在风险,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比例相对较低,一般在1%-3%左右的长期Hp阳性且未规范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可能会逐渐出现胃黏膜的进一步病变。对于有Hp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若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推移,胃黏膜可能逐步发生病理改变,增加后续发展为更严重胃部疾病的可能性。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1.儿童人群
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关注其饮食情况。儿童多因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爱吃零食等导致。家长要注意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儿童患者在治疗上需更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严格评估风险。例如,对于因饮食不规律导致的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通过调整饮食,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多数儿童的症状可得到改善。
2.老年人群
老年人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与自身胃肠道功能减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老年人的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其他基础疾病症状掩盖。对于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同时需密切监测胃黏膜情况,因为老年人发生胃黏膜病变进展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龄化相关的生理改变而有所增加。
3.女性人群
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可能与特殊生理阶段有关,如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经期女性可能因体内激素变化影响胃肠道功能,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加重的情况;孕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改变和子宫增大对胃肠道的压迫,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浅表性胃炎;更年期女性内分泌紊乱,也容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的胃部不适。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需针对性调整生活方式来维护胃健康,如经期注意腹部保暖,孕期合理安排饮食,少量多餐等。
4.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患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风险较高。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酗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症改变。这类人群若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情不易控制,且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例如,长期吸烟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即使接受药物治疗,若继续吸烟,胃黏膜的修复会受到明显影响,炎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5.有基础病史人群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这类人群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时,药物的选择要避免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要密切监测胃黏膜病变情况,因为自身免疫因素可能会使胃黏膜炎症更难控制,有更高的进展风险。
四、总结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数病情相对较轻,但需引起重视,若不规范治疗和干预,部分患者存在病情进展的可能。不同人群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需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密切监测病情等,以最大程度控制病情,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