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关节炎不等同于强直性脊柱炎,但强直性脊柱炎可累及骶骨关节引发骶骨关节炎。骶骨关节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有其自身特点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中轴关节,有遗传易感性等,诊断结合多方面检查且需鉴别其他疾病,不同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应情况。
骶骨关节炎的特点:骶骨关节炎是一种发生在骶骨关节的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年龄增长导致的关节退变、创伤、劳损、自身免疫因素等。其主要表现为骶骨关节部位的疼痛、僵硬,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影像学检查可见骶骨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改变。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年龄增长、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强直性脊柱炎与骶骨关节炎的关联: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等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骶髂关节是其最常累及的部位之一。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早期往往会出现骶骨关节炎的表现,如骶髂关节的炎症、破坏等。但强直性脊柱炎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骶髂关节受累外,还可累及脊柱的其他节段,导致脊柱强直、畸形等,并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率较高。而骶骨关节炎不一定具有这些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特征及遗传背景等。
从发病机制看两者区别
骶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年龄相关性骶骨关节炎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退变因素引起;创伤性骶骨关节炎是因为骶骨关节受到急性或慢性创伤,导致关节结构损伤引发炎症;自身免疫性相关的骶骨关节炎则是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骶骨关节组织导致炎症发生。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HLA-B27基因携带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同时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参与,导致骶髂关节及脊柱等部位的慢性炎症,引起滑膜增生、软骨破坏、骨质侵蚀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差异
骶骨关节炎临床表现:疼痛多为隐匿性、渐进性,一般在活动后稍有加重,休息可缓解,疼痛程度相对较轻,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尤其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僵硬感,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不同病因导致的骶骨关节炎可能有其特定伴随表现,如创伤性骶骨关节炎可能有明确的外伤史相关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骶髂关节受累时,早期可出现下腰部或臀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后侧,呈隐匿性、间歇性,夜间痛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缓解,病情逐渐进展可出现脊柱强直、驼背畸形等,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外周关节受累,如膝关节、髋关节等,出现相应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同时可能伴有眼部病变(如葡萄膜炎)、肠道症状(如炎性肠病)等关节外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骶骨关节炎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史方面了解是否有外伤、劳损、年龄等相关情况;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见骶骨关节间隙改变、骨质增生等,CT检查对于关节结构的显示更为清晰,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炎症阶段可发现骶骨关节的骨髓水肿等改变。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中HLA-B27阳性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并非绝对,还需要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除了骶髂关节的X线、CT、MRI表现外,脊柱的影像学改变如椎体方形变、竹节样变等也是重要诊断依据。在鉴别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能引起骶髂关节疼痛、炎症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骶骨关节炎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减少长时间行走、站立等增加骶骨关节负担的活动,可适当进行游泳等对关节负荷较小的运动,以维持关节功能。而老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除了关注骶骨关节及脊柱情况外,更要注意脊柱强直可能导致的弯腰、转身等活动受限带来的跌倒风险,需注意居住环境的安全,如有脊柱严重畸形影响呼吸功能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
育龄期女性:女性骶骨关节炎患者在考虑生育等问题时,一般药物对胎儿影响相对较小,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如果正在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育龄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要注意疾病对生育的潜在影响,以及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必要时可进行遗传咨询。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出现骶骨关节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警惕是否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此类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