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术后按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分为不同阶段进行功能锻炼,早期有肌肉等长收缩和踝关节屈伸锻炼,中期有膝关节被动屈伸和直腿抬高锻炼,后期有主动膝关节屈伸和步行锻炼,锻炼中需观察自身反应并据自身情况调整强度方式。
一、早期(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内容:在髌骨骨折术后早期,患者可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伸直膝关节,然后用力收紧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保持5-10秒,再放松,重复进行。这种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因为等长收缩不引起关节活动,但能使肌肉产生紧张收缩,对维持肌肉力量有积极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由于配合度可能相对较低,需要家长辅助引导;成年人相对容易理解和配合锻炼;老年人可能因肌肉力量本身较弱,更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意义:等长收缩锻炼有助于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防止长时间不活动引起的肌肉废用性萎缩,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回流,减少肿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踝关节屈伸锻炼
内容:患者平卧,主动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尽量缓慢、充分地活动踝关节,每次屈伸持续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可进行3-5组。踝关节的屈伸锻炼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踝关节的活动能带动小腿肌肉的泵血作用,帮助血液回流。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其下肢血管神经可能存在病变,更要注意踝关节锻炼的力度和频率,避免因锻炼不当加重血管神经损伤;对于肥胖患者,体重较大可能增加下肢静脉回流的负担,通过踝关节屈伸锻炼可以一定程度上辅助改善静脉回流情况。
二、中期(术后2-6周)
1.膝关节被动屈伸锻炼
内容: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屈伸锻炼。开始时活动范围较小,逐渐增加活动角度。例如,从0°-30°开始,每次活动持续10-15秒,每天可逐渐增加活动角度5°-10°。这种锻炼可以逐步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粘连。对于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加快活动角度增加的速度;老年患者身体恢复较慢,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
意义: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通过被动屈伸锻炼可以逐步恢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为后期的主动功能锻炼打下基础,减少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2.直腿抬高锻炼
内容:患者平卧,伸直下肢,将腿部慢慢抬高至离床面15-30cm左右,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3-5组。直腿抬高锻炼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为膝关节的活动提供稳定的支持。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舒张功能,不利于腿部肌肉的血液供应,在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时要注意适当增加锻炼的频率来弥补可能的血液供应不足;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锻炼时要注意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导致不适,可在血压相对平稳时进行锻炼。
三、后期(术后6周以上)
1.主动膝关节屈伸锻炼
内容:患者可以自主进行膝关节的屈伸锻炼,如坐在床边,让小腿自然下垂,利用重力作用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曲角度;或者站立位,手扶固定物体,缓慢下蹲,增加膝关节的屈曲程度,但要注意下蹲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对骨折部位造成过度压力。每组锻炼10-15次,每天3-5组。主动膝关节屈伸锻炼可以进一步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使膝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对于运动爱好者,在后期功能锻炼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逐步增加一些与运动相关的平衡和协调锻炼,以更好地恢复运动能力;对于长期卧床后进行髌骨骨折术后康复的患者,要更加注重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突然增加锻炼强度导致身体不适应。
意义:通过主动锻炼,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膝关节的活动,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全面恢复,使其能够适应日常生活和一些轻度活动的需求。
2.步行锻炼
内容:在膝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开始进行步行锻炼。初始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保持身体平衡,缓慢行走,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步行锻炼可以提高下肢的协调能力和整体功能,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能力。对于老年人,步行锻炼时要选择平坦、安全的环境,避免摔倒,同时要注意行走的节奏,不要过快,防止膝关节承受过大压力;对于体型较胖的患者,步行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长时间行走导致膝关节过度疲劳。
在整个功能锻炼过程中,患者要注意观察自身的反应,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情况,应及时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同时,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病史等情况调整锻炼的强度和方式,确保功能锻炼安全、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