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之一,其能通过尿素酶等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会刺激或打乱胃功能引发炎症;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弱胃黏膜保护致炎;自身免疫因素可使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引发自身免疫性胃炎;遗传因素会增加个体患慢性胃炎易感性;长期精神压力会影响胃功能增加患病风险,且不同年龄、性别在各因素影响下患慢性胃炎的情况有差异。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具有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等特点,它能通过其螺旋状结构容易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到达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定居。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毒性物质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全球约一半以上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高达50%-90%。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儿童感染率相对较高,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增加各年龄段人群的感染风险。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生慢性胃炎的风险明显升高。
二、不良饮食习惯
1.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过烫食物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例如,过烫的食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的上皮组织,使胃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长期如此容易引发慢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对刺激性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年轻人可能因饮食习惯偏好更容易长期大量摄入刺激性食物,而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到刺激性食物的损伤。性别因素在这方面影响相对较小,但整体上长期不良的饮食刺激性摄入会增加各年龄段人群患慢性胃炎的几率。
2.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胃在应该分泌胃酸、消化食物的时间得不到相应的刺激,而在进食时又需要快速分泌大量胃酸等消化液,长期如此会导致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失衡,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无论是儿童、青壮年还是老年人,不规律的饮食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三、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是引发慢性胃炎的重要药物因素之一。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以促进胃黏膜细胞的修复、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使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从而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对非甾体抗炎药的敏感性有差异,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因药物积累而出现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不良反应。女性在一些需要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疾病治疗中,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相对也有较高的因药物导致慢性胃炎的风险。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胃部状况,警惕慢性胃炎的发生。
四、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引起的。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例如,针对胃壁细胞的抗体可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影响胃酸的分泌;针对内因子的抗体则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进而可能引发巨幼细胞贫血等并发症。自身免疫性胃炎多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一些。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风险可能增加。这类人群由于自身免疫机制的异常,胃黏膜长期处于被自身免疫攻击的状态,容易发展为慢性胃炎。
五、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胃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或缺陷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上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患慢性胃炎的易感性。不同家族中如果有慢性胃炎的遗传倾向,家族成员患慢性胃炎的几率可能会高于一般人群。遗传因素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表现可能因具体的遗传基因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会影响个体对慢性胃炎相关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2.长期精神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人体会分泌过多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影响胃的正常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受损。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增加患慢性胃炎的风险。女性在面对家庭、工作等多方面压力时,可能更容易出现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进而影响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