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术后康复分阶段进行,早期需固定制动、抬高患肢;肿胀消退后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骨折初步愈合后逐步增加活动强度并定期复查;同时要注意均衡饮食和心理调节,保证营养摄入且关注情绪变化。
一、术后早期康复(1-2周)
1.固定与制动
手腕骨折术后需严格遵循固定要求,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这是骨折愈合的基础。例如,石膏或支具固定可防止骨折端移位,影响愈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更要确保固定装置合适且牢固,避免因固定不当影响骨骼正常生长。
此阶段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和感觉,如手指的颜色、温度、活动度等。若出现手指发紫、麻木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因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
2.抬高患肢
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一般可在休息时在患肢下方垫软枕等,使手腕处于高于心脏的位置。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本身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抬高患肢更有利于消肿,促进恢复;而年轻患者若活动后肿胀明显,也应及时抬高患肢。
二、肿胀消退后(2-6周)
1.关节活动度训练
逐渐开始进行手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例如,缓慢地做手腕向上弯曲、向下弯曲,以及向各个方向旋转的动作。但要注意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关节炎的患者,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更加谨慎,活动范围和力度需根据自身关节状况调整,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轻度训练。
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辅助训练,如弹力带等,增加训练的阻力,逐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儿童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在家长或康复治疗师的监护下进行,避免因动作不当造成损伤,同时要鼓励儿童积极配合训练,以促进手腕功能恢复。
2.肌肉力量训练
进行手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比如,用力握拳、松开,重复进行。随着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等张收缩训练,如使用轻量的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对于老年患者,肌肉力量恢复相对较慢,等长收缩训练可先从较小的力度开始,逐步增加;而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频率。同时,肌肉力量训练要兼顾手腕周围的所有相关肌肉,保证肌肉力量均衡,以更好地支撑手腕关节。
三、骨折初步愈合后(6周以上)
1.逐步增加活动强度
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以逐渐增加手腕的活动强度和范围。例如,开始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如抓握筷子、拿杯子等。但要注意避免提重物等过度用力的活动。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在恢复后期要根据自身工作性质逐步恢复工作相关的手部活动,但要确保手腕有足够的恢复时间,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再次受伤。
可以进行一些协调性训练,如使用康复球进行捏握等动作,提高手腕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协调性训练上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患者可通过一些趣味性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协调性,如玩积木等。
2.定期复查与评估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医生会根据骨折愈合程度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骨折愈合,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复查安排,积极控制血糖,以促进骨折顺利恢复。同时,根据复查结果,个性化地调整康复计划,确保恢复过程科学合理。
四、饮食与营养支持
1.均衡饮食
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有助于组织修复,如瘦肉、鱼类、蛋类等;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可通过奶制品、豆制品、虾皮等补充;维生素C、D等对骨骼健康也很重要,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晒太阳等方式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更充足的营养来支持骨骼生长和恢复;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下降,在饮食搭配上要更加注重易消化且营养丰富。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度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影响身体的恢复,如辛辣食物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加重,不利于骨折部位的修复。
五、心理调节
1.关注情绪变化
手腕骨折后,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活动受限以及对恢复情况的担忧等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要关注自身情绪变化,家人和医护人员也应给予心理支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可能无法准确表达情绪,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如是否变得烦躁、不爱活动等,及时给予安抚和鼓励。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调节方式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易产生消极情绪,需要家人更多的陪伴和心理疏导;年轻患者可能因担心影响工作生活而焦虑,可通过与医生沟通了解恢复前景来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