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胸腔积液是两侧胸腔内液体异常积聚,常见病因有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原因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胸腔穿刺抽液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胸腔穿刺抽液及对症支持治疗。
一、常见病因
1.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尤其是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压升高,液体可漏出到胸腔,引发双侧胸腔积液。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这类人群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史,心脏功能减退是主要原因。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发生纤维化等病变,限制了心脏的舒张功能,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循环淤血,也可引起双侧胸腔积液。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相对多见,可能与既往感染等病史相关。
2.感染性疾病
结核性胸膜炎: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菌可通过直接蔓延等方式累及胸膜,导致双侧胸腔积液。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患病,青少年群体相对容易感染结核杆菌,有结核病接触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肺炎旁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如肺炎等可累及胸膜,引起炎性渗出形成胸腔积液,若为双侧肺部感染累及双侧胸膜,则可出现双侧胸腔积液。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患有基础肺部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病。
3.恶性肿瘤
肺癌胸膜转移:肺癌细胞可转移至胸膜,刺激胸膜产生大量渗出液,导致双侧胸腔积液。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长期吸烟的人群,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生胸膜转移时可出现双侧胸腔积液情况。
乳腺癌胸膜转移:乳腺癌细胞也可能转移至胸膜,引起双侧胸腔积液,女性患者相对多见,有乳腺癌病史的女性需要密切关注胸膜转移情况。
4.其他原因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血管内液体渗出到胸腔,引起双侧胸腔积液。各种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都可能引起低蛋白血症,如长期患有慢性肝病、肾病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胸膜时,可出现双侧胸腔积液。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患病,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较为常见的症状,积液量较多时,肺组织受压,通气功能受限,患者会感到气促,活动后加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老年人可能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可能较为明显,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咳嗽:可因胸腔积液刺激胸膜或呼吸道而引起咳嗽,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2.体征
视诊:双侧胸腔积液较多时,可观察到双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双侧语颤减弱,因为胸腔积液阻隔了声音的传导。
叩诊:双侧呈浊音或实音,积液上方肺组织可呈清音。
听诊:双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积液区上方可能听到支气管呼吸音等异常呼吸音。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发现双侧胸腔有游离性积液的征象,少量积液时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可见外高内低的弧形致密影,大量积液时患侧胸腔呈大片致密影,纵隔向健侧移位。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表现可能因胸廓发育情况等有所不同,儿童胸廓弹性较好,X线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双侧胸腔积液的量、分布情况以及有无胸膜增厚、肺部病变等,对于发现一些细微的病变如少量的胸膜转移结节等更有优势。
2.胸腔穿刺抽液检查
外观:可以初步判断积液的性质,漏出液多为淡黄色、清亮,渗出液可呈草黄色、血性、脓性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胸水常规、生化、细胞学、结核菌素试验等。例如,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水腺苷脱氨酶(ADA)常升高;恶性胸腔积液中可找到肿瘤细胞;漏出液的蛋白含量较低,渗出液的蛋白含量较高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胸腔积液的性质,进而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心力衰竭引起的双侧胸腔积液,需要积极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脏功能,减少液体潴留。对于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如结核性胸膜炎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使用抗结核药物;肺炎旁胸腔积液则需要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双侧胸腔积液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化疗、放疗或手术等。
2.胸腔穿刺抽液
对于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液,缓解症状。但抽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抽液导致纵隔摆动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操作要更加轻柔谨慎,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
3.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双侧胸腔积液,需要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包括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