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怎么引起的
附件囊肿的形成有生理性、病理性等多方面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滤泡囊肿(生育年龄女性因排卵过程波动致卵泡持续生长形成,多数可自行消失)和黄体囊肿(黄体形成中黄体血肿持续存在致);病理性因素有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异位内膜经血逆流等致,育龄女性多发)、输卵管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波及卵巢所致,性生活活跃等女性易出现)、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卵巢良性肿瘤,发病机制不明,各年龄女性均可发生);其他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致内分泌失调、不良饮食致代谢及内分泌紊乱增加风险)和既往病史(盆腔炎症病史易引发输卵管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增加附件囊肿风险)。
一、生理性因素
(一)滤泡囊肿
1.形成机制:正常卵巢在排卵后,卵泡液排出,卵泡壁塌陷,卵泡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增殖、黄体化,形成黄体。如果卵泡没有正常排卵,持续生长,就会形成滤泡囊肿。一般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通常是因为卵巢的正常排卵过程出现了暂时的波动,这种波动可能与个体的内分泌状态有关,比如激素水平的轻微变化等,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消失。
2.年龄性别影响:生育年龄女性更易出现,这是因为该阶段卵巢功能活跃,排卵相关生理过程相对频繁,性别上主要发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不存在卵巢相关的滤泡囊肿形成机制。
(二)黄体囊肿
1.形成机制:黄体在形成过程中,如果黄体血肿持续存在,血量增加,就会形成黄体囊肿。正常情况下黄体是排卵后形成的暂时性结构,起到分泌孕激素等作用。当黄体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比如血管破裂出血等情况,就可能形成黄体囊肿。常见于月经周期的特定阶段,如排卵后。
2.年龄性别影响:同样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性别上仅女性会出现,与女性的卵巢周期相关。
二、病理性因素
(一)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囊)
1.形成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部位,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具有类似正常子宫内膜的功能,会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血液积聚形成囊肿,囊肿内的液体通常呈咖啡色,像巧克力样,所以又称巧囊。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另外,经血逆流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比如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导致经血排出不畅时,更容易发生经血逆流,从而增加巧囊形成的风险。
2.年龄性别影响:主要发生在育龄女性,性别上仅女性会出现,遗传因素在有家族史的女性中影响更明显,而经血逆流相关因素在所有育龄女性中都可能存在,但特定生殖道畸形的女性风险更高。
(二)输卵管卵巢囊肿
1.形成机制:多由输卵管炎症波及卵巢所致。输卵管发生炎症后,炎症蔓延至卵巢,两者相互粘连形成炎性包块,若包块内液体增多就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的发生通常与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等有关,比如多次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生殖道屏障,增加感染机会,进而引发输卵管炎症。
2.年龄性别影响:女性均可发生,尤其多见于有过宫腔操作史、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情况的女性,年龄上没有严格的特定年龄段,但性生活活跃期女性相对更易出现。
(三)浆液性囊腺瘤或黏液性囊腺瘤
1.形成机制:属于卵巢的良性肿瘤,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卵巢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浆液性囊腺瘤起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向输卵管上皮分化;黏液性囊腺瘤起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向宫颈内膜上皮分化。这些异常增殖的上皮细胞不断分泌液体,逐渐形成囊肿。
2.年龄性别影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女性,但多见于生育年龄及绝经后的女性,性别上仅女性会出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可能因为上皮细胞的异常变化而患病,但生育年龄女性的激素环境等可能对其发生有一定影响。
三、其他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精神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会影响女性的内分泌功能,导致激素失衡,进而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增加附件囊肿形成的风险。比如现代社会中,职场女性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精神紧张,可能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调节,使卵巢的排卵、黄体形成等过程出现紊乱,容易引发滤泡囊肿、黄体囊肿等。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摄入高糖、高脂食物等不健康饮食,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间接影响内分泌状态。例如,高脂饮食可能导致肥胖,而肥胖与内分泌紊乱相关,进而可能增加附件囊肿的发生几率。
(二)既往病史因素
1.盆腔炎症病史:有过盆腔炎症病史的女性,如盆腔炎未得到彻底治疗,炎症容易蔓延至附件区域,引发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病变。因为盆腔炎症会持续刺激附件组织,导致组织粘连、渗出等,为囊肿的形成创造条件。
2.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本身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异位的内膜细胞更容易种植到卵巢等附件部位,从而增加附件囊肿(如巧囊)的发生风险,因为异位内膜细胞已经有在非子宫部位生长的基础,再次发生异常种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