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无明显移位或可复位且能维持复位的轻度移位情况,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配合早期、中期、后期康复锻炼,需定期复查及预防深静脉血栓、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确保治疗有效安全。
一、定义
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是针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方式,适用于骨折无明显移位或虽有移位但通过手法复位等可达到良好复位且能维持复位的情况。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等方法,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以促进骨折愈合。
二、适用情况
1.骨折无明显移位:X线等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未发生明显的错位情况,此时通过保守治疗可以使骨折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愈合。例如,一些年轻患者在轻微外伤导致的胫骨平台骨折中,骨折端移位不明显时可考虑保守治疗。
2.可复位且能维持复位的轻度移位骨折:部分患者骨折有一定移位,但通过手法复位等手段能够使骨折端达到较好的对位对线,并且在后续的固定过程中能够保持这种复位状态。比如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且骨折移位经手法复位后可维持良好位置时,可选择保守治疗。
三、保守治疗的具体措施
1.外固定
石膏固定:根据骨折的部位和范围,制作合适的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将患肢固定在特定的位置,如屈膝约15°-30°的功能位等,以限制膝关节的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石膏固定需要定期复查,观察患肢的血运、肿胀等情况以及骨折复位的维持情况。例如,儿童患者在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中,石膏固定要注意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定期调整石膏。
支具固定:支具固定相对石膏更具可调节性,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固定作用,同时可能比石膏更透气,有利于皮肤护理。对于一些对石膏过敏的患者或者肿胀消退后需要更换固定方式的情况,可选择支具固定。在老年患者中,支具固定可能更便于日常的一些生活护理,因为其相对轻便。
2.康复锻炼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即伤后1-2周内,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舒张练习。通过等长收缩可以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锻炼的强度和频率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锻炼,以不引起疼痛和不适为宜;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逐步增加锻炼的强度,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骨折移位等不良后果。
中期康复:伤后2-6周左右,在骨折端有一定纤维连接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锻炼,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例如,可以在卧床时进行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借助重力等逐渐增加活动度。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锻炼时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同时要密切关注足部的血液循环等情况,防止因锻炼导致足部并发症。
后期康复:伤后6周以上,骨折端有较多骨痂生长,此时可以加强膝关节的功能锻炼,如进行行走训练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后期康复中要注重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以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需求;而对于sedentarylifestyle(久坐生活方式)的患者,则要逐步增加活动量,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
四、保守治疗的注意事项
1.定期复查
影像学复查:需要定期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一般伤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等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骨痂生长情况等。例如,在儿童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中,由于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复查的间隔可能相对较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患肢情况复查:要复查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情况、感觉运动情况等。如果出现患肢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出现水疱、麻木等异常感觉,或者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老年患者,还要关注其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心肺功能的变化等,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保守治疗过程中全身状况的变化也可能影响骨折的愈合。
2.并发症预防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可以通过鼓励患者进行患肢的肌肉收缩锻炼、抬高患肢等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肥胖、有既往静脉血栓病史等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膝关节僵硬:长期固定容易导致膝关节僵硬,所以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重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膝关节僵硬的预防和康复锻炼的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康复锻炼时要注重趣味性,以提高其配合度;老年患者则要更加耐心,逐步引导其进行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总之,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有其适用情况和具体的治疗措施及注意事项,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综合考虑,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