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引发痛经(多为继发性且进行性加重,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慢性盆腔痛(非经期疼痛及相关特点,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月经异常(月经量增多、周期紊乱)、不孕(常见原因及与年龄关系)、性交疼痛(性交时疼痛及相关机制、影响因素)、肠道症状(肠道受累表现及与年龄、病史关系)、泌尿系统症状(泌尿系统受累表现及与年龄、病史影响)等多种症状表现。
一、痛经
1.特点及表现:多为继发性痛经,即自发生内膜异位症后开始出现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疼痛部位多为下腹部、腰骶部及盆腔中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常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持续至整个经期。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痛经症状,且随着病情进展,疼痛程度可能逐渐加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青春期女性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寒冷刺激等,可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发生风险;育龄期女性长期精神压力大也可能使痛经症状加重,因为精神因素会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疼痛感知。
二、慢性盆腔痛
1.表现及特点:部分患者会出现非经期的慢性盆腔疼痛,疼痛时间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坠痛等,常伴有下腹部坠胀感,在性交、劳累、月经前后等情况时可能加重。研究发现,约30%-4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慢性盆腔痛,其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
2.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中年女性若长期处于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使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加重慢性盆腔痛症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易因疼痛影响情绪和社交活动。
三、月经异常
1.月经量增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内膜的正常脱落,导致月经量增多,表现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延长。有资料表明,约15%-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多的情况,长期月经量增多可能导致贫血等并发症。
2.月经周期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月经周期提前或推迟的情况,月经周期时长可能从原本的规律变为不规律。这与异位的子宫内膜影响了正常的内分泌调节有关,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内分泌系统尚不稳定,月经周期紊乱可能更为明显,而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等因素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周期紊乱。
四、不孕
1.不孕情况及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不孕。其机制可能与异位内膜组织影响盆腔环境,如改变输卵管的蠕动功能、干扰排卵、影响卵子与精子的结合及受精卵的着床等有关。育龄期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若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不孕的几率可能逐渐上升。
2.与年龄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35岁以上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几率可能进一步升高,因为年龄本身会影响生育能力,而子宫内膜异位症又会加重这种生育障碍。
五、性交疼痛
1.表现及发生机制:患者在性交时可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及直肠附近。发生机制主要是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盆腔内,尤其是子宫直肠陷凹、宫骶韧带等部位,在性交过程中受到刺激,引起局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夫妻关系。
2.受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女性患者若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频繁的不洁性生活等,可能增加性交疼痛的发生风险;而性别因素主要体现在这是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的特定症状表现。
六、肠道症状
1.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当子宫内膜异位到肠道时,可出现经期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便血等症状。例如,异位内膜侵犯直肠、乙状结肠时,患者可能在月经期间出现腹痛,同时伴有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如腹泻或便秘,严重时可能出现大便带血。这种情况在有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中较为常见,且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症状表现的轻重也有所差异。
2.与年龄、病史关系:年龄较大的患者若有长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肠道受累的风险可能增加;而有过盆腔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几率可能高于无相关病史的患者,因为手术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种植到肠道。
七、泌尿系统症状
1.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若子宫内膜异位到泌尿系统,如侵犯膀胱,患者可能出现周期性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等症状;若侵犯输尿管,可能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积水等,出现腰痛、排尿异常等表现。这些泌尿系统症状与月经周期相关,在月经期间症状可能加重。
2.受年龄、病史影响:年轻患者若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泌尿系统受累的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有盆腔反复手术史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较长的患者,泌尿系统受累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异位内膜组织有更多机会种植到泌尿系统相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