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损伤可能出现关节不稳定、慢性疼痛、肌肉萎缩、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可通过及时规范治疗、科学康复训练、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及时规范治疗包括早期正确处理及不同人群考量,科学康复训练分早期、中后期及不同人群差异,改善生活方式涵盖运动防护和日常姿势活动等方面。
一、韧带损伤可能出现的后遗症
(一)关节不稳定
1.发生机制:韧带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韧带损伤后若未得到妥善修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遭到破坏。例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在屈伸、旋转等活动时会出现异常的移位,这是因为前交叉韧带主要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损伤后无法有效发挥限制作用。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青少年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韧带损伤严重,仍可能影响关节稳定;而老年人本身关节退变基础上再发生韧带损伤,修复能力弱,更易出现关节不稳定。性别差异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等因素,在一些膝关节韧带损伤后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特点。生活方式中,经常进行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关节不稳定会更明显影响其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有既往关节疾病病史的患者,韧带损伤后关节不稳定的风险更高。
3.表现及后果:关节不稳定会导致患者在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时感觉关节打软、有错动感,长期可进一步引起关节软骨磨损加速,因为关节异常的应力分布会使软骨承受不均衡的压力,最终可能发展为骨关节炎等更严重的关节疾病。
(二)慢性疼痛
1.发生机制:韧带损伤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的力学特性与正常韧带不同,会导致关节内异常的应力分布,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另外,韧带损伤可能伴随周围肌肉、滑膜等组织的损伤,也会参与慢性疼痛的形成。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身体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有其特点,但韧带损伤后慢性疼痛的发生不受年龄绝对限制;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导致慢性疼痛的不同。生活方式中,持续的运动、不良的姿势等会加重慢性疼痛。有基础疼痛病史的患者,韧带损伤后更易陷入慢性疼痛的状态。
3.表现及后果:患者会持续感觉到关节部位的隐痛、胀痛等,在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长期的慢性疼痛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情绪,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三)肌肉萎缩
1.发生机制:韧带损伤后,由于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相应部位的肌肉会出现废用性萎缩。例如膝关节韧带损伤后,患者下肢活动减少,股四头肌等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会逐渐萎缩。
2.影响因素:年龄越大,肌肉本身的修复和代偿能力越弱,肌肉萎缩可能更明显;性别差异不显著影响肌肉萎缩的发生。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营养状况不佳等会加重肌肉萎缩。有肌肉疾病既往史的患者,韧带损伤后肌肉萎缩的风险增加。
3.表现及后果:肌肉萎缩会导致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也会影响肢体的力量和运动功能,使患者行走、运动等能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可能受到影响。
(四)创伤性关节炎
1.发生机制:韧带损伤导致关节不稳定,关节软骨长期受到异常的应力刺激,软骨磨损、退变,进而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例如踝关节韧带损伤后,踝关节不稳定,行走时关节面受力不均,软骨逐渐破坏。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关节软骨本身的退变基础存在,韧带损伤后更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性别间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频繁的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有既往关节软骨损伤病史的患者,韧带损伤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升高。
3.表现及后果: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丧失部分或全部关节功能。
二、降低韧带损伤后遗症发生风险的措施
(一)及时规范治疗
1.损伤早期处理:韧带损伤后应尽快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等明确韧带损伤的程度。对于部分韧带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制动等,固定时间需根据损伤程度遵循医嘱,一般需要3-6周不等,以保证损伤的韧带尽可能恢复到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如果是严重的韧带损伤,如完全断裂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修复或重建韧带,术后同样需要规范的康复训练来促进恢复。
2.不同人群的治疗考量:儿童患者在韧带损伤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时要密切关注固定情况对肢体生长的影响,手术治疗要考虑手术对骨骺等生长结构的影响。老年人韧带损伤治疗时,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等,手术风险较高时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但需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同时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情况调整。
(二)科学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在韧带损伤固定的早期,就可以开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例如膝关节韧带损伤时,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中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和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行,如踝关节韧带损伤后,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力量训练可借助弹力带、哑铃等进行,例如膝关节韧带损伤恢复中后期,进行靠墙静蹲等训练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力量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再次损伤,一般每周可增加训练强度的10%左右。
3.不同人群康复的差异:儿童康复训练时要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其训练的积极性,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康复训练要更关注安全性,防止在训练过程中摔倒等意外发生,训练内容要简单易操作,同时要考虑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心肺功能等情况,逐步提高训练难度。
(三)改善生活方式
1.运动防护:进行运动时要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运动护膝、护腕等,尤其是进行篮球、足球、登山等易导致韧带损伤的运动时。运动前要充分热身,一般热身时间可控制在10-15分钟,通过慢跑、动态拉伸等方式使身体各部位适应即将进行的运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规范,避免过度发力或做出危险的动作。
2.日常姿势与活动: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减少关节的异常应力。例如久坐的人群要定时起身活动,伸展肢体,缓解关节压力。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关节的负担,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承重关节,对于体重超标的人群,要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18.5-23.9kg/㎡)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