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后天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先天禀赋方面,胎儿时期孕妇体质虚弱等可致胎儿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男女先天禀赋虽有差异但不足时均易出现脾肾阳气亏虚;后天失调包括饮食过度食生冷、不节致脾胃及肾阳受损,劳逸过度劳累或安逸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退,情志不良影响肝脾肾功能,外感寒邪直中脏腑或久居寒湿之地损伤脾肾阳气,年老体衰致脏腑功能衰退、脾肾阳气不足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脾肾阳虚病症的发生。
一、先天禀赋因素
1.胎儿时期的影响:若孕妇在妊娠期间体质虚弱,存在脾肾阳虚的情况,可能会影响胎儿先天的禀赋。例如,母亲在孕期营养不良,或遭受寒冷等不良因素的侵袭,使得胎儿在孕育过程中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尤其是脾肾之阳气不足,为出生后脾肾阳虚病症的发生埋下隐患。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可能与孕期母亲的营养代谢、内分泌等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密切相关,内环境的异常会干扰胎儿器官系统的正常发育,其中就包括脾肾相关功能的发育。
2.性别差异的先天基础:从性别角度而言,男性和女性在先天禀赋上虽有一定共性,但也存在差异。男性先天肾阳相对偏盛,女性先天脾阴相对偏盛,但这只是相对情况。若先天禀赋不足,无论男女都可能出现脾肾阳气亏虚的情况。比如,部分女性在先天时脾肾之阳就相对较弱,相比男性可能更容易在后天出现脾肾阳虚的病症表现,这与女性自身的先天体质特点以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脾肾阳气的储备情况有关。
二、后天失调因素
1.饮食因素
过度食生冷:长期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如过多食用冰镇饮品、生冷瓜果等,会损伤脾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过食生冷则寒湿内生,困阻脾阳,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寒湿之邪还可累及肾阳,因为脾阳与肾阳相互依存,脾阳不足,日久可导致肾阳亦虚。例如,一些长期偏好冷饮的人群,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脾阳受损的表现,若不及时调整饮食,病情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的综合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胃肠黏膜损伤、消化酶活性降低等,长期如此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全身脏腑的功能,包括脾肾的阳气功能。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饮食无规律,会损伤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水谷精微。长期暴饮暴食,脾胃负担过重,会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影响脾阳的运化功能。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也会影响肾阳的充养,因为肾阳的温煦作用依赖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的充养。例如,一些经常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面色萎黄等脾虚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怕冷、夜尿频多等脾肾阳虚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饮食不节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节律,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和代谢,从而影响全身各器官包括脾肾的功能状态。
2.劳逸因素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过度会损伤脾气,脾主肌肉四肢,过度体力劳动会耗伤脾气,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而脑力劳动过度则易耗伤心血,进而影响肾阳的温煦功能,因为心与肾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心阳的温煦有助于肾阳的正常功能发挥。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且休息不足的人群,容易出现肢体倦怠、食欲不振等脾虚表现,同时可能伴有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等肾阳不足的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激素分泌失衡,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进而影响脾肾等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过度安逸:长期缺乏运动,过度安逸,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退。脾主运化,需要靠运动来激发其功能,过度安逸则脾的气机不畅,运化无力,水湿内生。水湿内停又会进一步损伤脾阳,同时水湿之邪可下注于肾,影响肾阳的气化功能。例如,一些长期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人群,容易出现体型肥胖、腹胀便溏等脾虚湿盛的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出现畏寒怕冷、下肢浮肿等脾肾阳虚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血液循环减慢、代谢率降低,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而脾胃功能异常又会波及全身,包括肾脏的功能状态。
3.情志因素: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刺激,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和肾阳的温煦。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会横逆犯脾,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阳受损。同时,肝郁气滞还可影响肾的气化功能,因为肝肾同源,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肾的藏精功能,进而影响肾阳的生成和温煦作用。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的人群,容易出现情绪低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若不及时调整情志,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畏寒、腰膝冷痛等脾肾阳虚的表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不良情志刺激可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失衡,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以及肾脏的血流灌注和内分泌功能等,从而影响脾肾的阳气功能。
4.外感寒邪因素
寒邪直中脏腑:人体在外界环境寒冷时,若防护不当,寒邪可直接侵袭人体,直中脾肾脏腑。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侵袭脾阳,会导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寒邪侵袭肾阳,会导致肾阳亏虚,温煦功能减弱。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不注意保暖,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脾阳受损的表现,同时可能伴有腰膝冷痛、手足不温等肾阳不足的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寒邪侵袭人体可引起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影响脾胃和肾脏的血液供应,导致其功能紊乱,出现阳气不足的一系列表现。
久居寒湿之地:长期居住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也会导致寒湿之邪侵袭人体,损伤脾肾阳气。潮湿的环境易滋生寒湿之邪,人体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寒湿之邪会逐步伤及脾肾阳气。例如,一些长期生活在南方潮湿地区的人群,容易出现身体沉重、关节疼痛、腹胀便溏等脾肾阳虚的表现,这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潮湿寒冷的环境使得人体脾肾阳气易被寒湿所困,从而出现相应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中,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寒湿环境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进而影响脾肾等脏腑的正常功能。
5.年老体衰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肾阳和脾阳也会随之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随着年龄增加,肾精逐渐亏耗,肾阳也会随之衰弱。脾为后天之本,脾气渐虚,运化功能减退,脾阳也会不足。同时,年老之人气血亏虚,气血不足则无法充分温养脾肾,导致脾肾阳虚。例如,老年人常见的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消化不良、大便溏薄等症状,往往与脾肾阳虚有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肾脏的滤过功能下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等,这些都与脾肾阳气不足密切相关,是导致脾肾阳虚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