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患者大便形状的改变包括腹泻型、便秘型和黏液便或脓血便。
1.腹泻型
直肠炎患者常见大便形状为稀水样或糊状。炎症刺激直肠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从而使大便中的水分含量增加,出现腹泻症状。此时大便往往不成形,呈水样或类似粥样,排便次数也会明显增多。例如,感染性直肠炎患者,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肠道黏膜受损,炎症反应强烈,容易出现这种类型的大便改变。
2.便秘型
部分直肠炎患者可能出现便秘症状,大便形状变为干结、坚硬,呈颗粒状或羊粪球状。这是因为直肠发生炎症时,局部黏膜充血、水肿,影响了正常的排便反射,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长期的精神紧张、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也可能加重便秘症状,使大便更加干结。
3.黏液便或脓血便
直肠炎患者的大便中还可能伴有黏液或脓血。炎症导致直肠黏膜分泌大量黏液,这些黏液会随大便排出,使大便表面附着一层透明或白色的黏液。当炎症较为严重,损伤到黏膜下血管时,会出现便血情况,血液与大便混合,表现为脓血便。溃疡性直肠炎患者就常常出现黏液脓血便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