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需辩证施治。
1.肝胃气滞证
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或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选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此证型在情绪波动较大、生活压力大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长期处于职场竞争环境中的上班族。
2.脾胃湿热证
症状有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治疗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等加减。常与长期饮酒、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的生活方式有关,如经常应酬、饮食不节制的人群。
3.脾胃气虚证
主要症状为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口淡乏味,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温中和胃,可选用四君子汤等加减。常见于体质较弱、年老体衰或长期劳累过度的人群。
4.脾胃虚寒证
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治疗应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可选用黄芪建中汤等加减。多见于中老年人、阳虚体质者,尤其是在寒冷季节症状容易加重。
5.胃阴不足证
症状为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治疗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为主,可选用益胃汤等加减。在热病之后、或长期服用清热药物、喜食辛辣燥热食物损耗胃阴的人群中较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