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传播途径有密切接触(接触污染物品)和呼吸道飞沫(吸入患者飞沫),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防控要勤洗手、保持场所清洁、流行期避密集场所、儿童有症状及时就医隔离。
一、手足口病的传染性界定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范畴,它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等多种肠道病毒。这些病毒具有在人群中传播扩散的特性,能够从传染源传播至易感人群。
二、传播途径
(一)密切接触传播
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以及粪便中都含有病毒。健康人接触了被这些污染的物品,像手、毛巾、玩具、餐具等,就有可能感染病毒。例如,儿童在托幼机构中,若接触了患病儿童用过的玩具且未及时洗手,就容易被传染。
(二)呼吸道飞沫传播
当患者打喷嚏、咳嗽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周围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受到感染。比如在密闭的教室环境中,一名手足口病患儿咳嗽产生的飞沫可能会使同教室的其他儿童感染。
三、易感人群特点及防控要点
(一)易感人群
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数症状较轻,甚至可能无症状,但仍可成为病毒携带者传播病毒。
(二)防控措施
1.个人卫生方面,要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情况。2.保持居住和活动场所的清洁,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3.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若儿童出现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隔离,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