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侵袭五岁以下儿童,因其免疫系统不完善且接触传播风险高易患,初期多发热伴食欲减退等,随后口腔手足现疱疹,少数重症有持续高热等需立即就医,预防需勤洗手、消毒物品环境、避免人群聚集及疑似时及时就医诊断隔离。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与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侵袭5岁以下儿童。
二、儿童易患手足口病的原因
1.免疫系统发育特点: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易受病毒侵袭引发感染。
2.接触传播风险高:儿童常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物品感染,且在幼儿园、游乐场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密切接触传播。
三、典型症状表现
1.初期表现:患儿多先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同时伴有食欲减退、精神欠佳等症状。
2.皮疹特征:随后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四、重症情况及应对
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表现为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持续不退)、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此时需立即就医,因为重症手足口病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
2.环境消毒:定期对儿童的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
3.避免人群聚集: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
4.及时就医: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诊断,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