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肿瘤,发病多与JAK2等基因突变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致巨核细胞过度增殖,部分患者无症状或有非特异症状及血栓出血,血常规示血小板持续升高,骨髓穿刺见巨核细胞增生活跃,按血栓出血风险分层治疗,低危可观察,中高危用药物等,老年人风险高需密切监测,有基础病者控基础病防血栓,儿童罕见需循儿科原则评估获益风险优先非药物干预。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持续显著升高。1.发病机制:多与JAK2、MPL或CALR等基因发生突变相关,这些基因突变会异常激活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信号,促使巨核细胞过度增殖。2.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血小板增多;也有患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肢体麻木、视物模糊等非特异性症状,还可能因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管内皮损伤引发血栓或出血事件,如肢体静脉血栓、胃肠道出血等。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常>450×10^9/L,且持续升高;骨髓穿刺可见巨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成熟巨核细胞为主,胞体大、胞质丰富。4.治疗原则:根据患者血栓与出血风险分层制定方案,低危患者可观察随访,中高危患者需使用羟基脲等药物抑制血小板生成,还可采用干扰素治疗,对于存在JAK2V617F突变的患者可考虑芦可替尼等JAK抑制剂治疗,同时需注意预防血栓或出血并发症。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因机体功能减退,血栓及出血风险更高,需更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谨慎调整治疗药物;有基础心血管疾病或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血栓风险显著增加,除药物治疗外,需评估并控制相关基础疾病,生活中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血栓的行为;儿童患者极为罕见,若发病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严格评估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并谨慎选择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