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口细菌感染致化脓炎症,局部损伤、搔抓等增发病风险,各年龄段无性别差异,表现为毛囊中心红丘疹伴脓疱,好发头面、颈、臀等,治疗以抗菌清洁为主;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慢性炎症,与皮脂分泌、马拉色菌等相关,好发皮脂丰富区,表现红斑油腻鳞屑痂皮伴瘙痒,治疗需调节皮脂抗真菌等,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可自行缓解,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1.毛囊炎:是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局部皮肤损伤、搔抓、卫生状况差等可增加发病风险,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
2.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皮脂腺分泌亢进、马拉色菌等定植感染、遗传易感性等相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加重病情,有皮脂溢出体质者更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区别
1.毛囊炎:典型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丘疹顶端可见白色脓疱,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等部位,可伴有疼痛。
2.脂溢性皮炎: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好发于头皮、面部(如眉弓、鼻唇沟等)、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一般无明显疼痛。
三、治疗原则不同
1.毛囊炎:以抗菌治疗为主,可局部外用抗生素药膏等,保持局部清洁。
2.脂溢性皮炎:需调节皮脂分泌、抗真菌等治疗,局部可外用含抗真菌成分或调节皮脂的药物,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清淡饮食等。
四、特殊人群特点
1.婴儿脂溢性皮炎:多见于出生后2-10周的婴儿,头皮可见油腻性鳞屑或红斑,一般无明显不适,多可自行缓解,护理时需注意轻柔清洁头皮。
2.儿童及青少年:脂溢性皮炎可能与青春期皮脂分泌增加有关,需注意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毛囊炎则需注意避免搔抓致皮肤破损加重感染。
3.成人:脂溢性皮炎受饮食、精神状态等影响较大,需注意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毛囊炎需关注局部卫生情况,避免因搔抓等导致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