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小血管炎致血管炎症通透性增加出现皮肤紫癜等基础表现累及肠道可引发肠套叠有相应表现,诊断靠腹部超声等检查,治疗针对紫癜用激素等并避免过敏原,肠套叠早期可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等需手术,儿童是高发人群需密切观察等成年患者要关注过敏史配合治疗遵循方案。
一、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血管炎,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引发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导致血管炎症、通透性增加,出现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表现。当累及肠道时,肠壁可发生水肿、出血,肠管蠕动紊乱,进而引发肠套叠,即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远端肠腔内,造成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二、临床表现
1.过敏性紫癜基础表现:患者多有皮肤紫癜,常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可伴关节肿痛、腹痛(多为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疼痛)、血尿等。
2.并发肠套叠表现:除上述基础表现外,出现腹痛加剧且呈阵发性绞痛、频繁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等肠套叠典型症状。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是诊断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肠套叠的部位、层次等;腹部X线平片可辅助判断肠管梗阻情况,但对早期肠套叠诊断价值有限。
四、治疗方式
1.针对过敏性紫癜的治疗: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
2.肠套叠的处理:对于早期肠套叠可尝试空气灌肠复位等非手术复位方法;若复位失败或病情严重,则需手术治疗,解除肠套叠并处理肠道病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是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的高发人群,儿科护理需遵循安全原则,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及腹部包块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病情变化。在治疗中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肠套叠症状,用药时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成年患者:成年患者需关注自身过敏史,积极配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遵循医生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过敏性紫癜的免疫调节治疗及肠套叠的后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