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非典型增生属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范畴分低级别与高级别,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等为病因,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及病理检查可诊断,低级别部分可随访高级别需锥切,育龄女性应重视筛查等,更年期女性需关注雌激素及定期筛查,免疫低下人群要加强监测等。
一、定义与分类
子宫颈非典型增生属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范畴,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低级别非典型增生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一过性感染相关,高级别非典型增生多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具有进展为浸润癌的潜能。
二、病因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主要病因,其中HPV16、18型等高危亚型与高级别非典型增生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性行为过早、多个性伴侣、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吸烟等因素会增加子宫颈非典型增生的发生风险。
三、诊断方法
1.细胞学检查: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可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改变,如LSIL或HSIL样细胞。
2.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镜观察宫颈上皮病变情况,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定点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3.宫颈活检及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子宫颈非典型增生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变的分级及程度。
四、治疗策略
低级别非典型增生:部分低级别病变有自然消退可能,对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可定期随访观察(如每6-12个月复查TCT和HPV),若病变持续存在或进展则需干预。
高级别非典型增生:需采取治疗措施,如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锥切、LEEP术等),以切除病变组织,防止病情进展为浸润癌。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由于HPV感染风险较高,应重视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TCT+HPV检测),性行为时建议使用安全套以降低HPV感染几率,避免过早性生活及多个性伴侣。
更年期女性:需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对宫颈的影响,仍应保持定期筛查,因该阶段免疫力可能下降,增加病变进展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需加强免疫监测,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密切随访宫颈病变情况,必要时更早介入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