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疾病,发病机制包括经血逆流致种植、体腔上皮化生、细胞因子诱导,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加重痛经、不孕率高、月经异常,不同人群中育龄女性高发、有家族遗传倾向者风险高、生活方式相关易发病,病理特征为异位部位如卵巢可成巧克力囊肿且显微镜下有相似内膜结构。
一、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应在子宫腔内生长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一种疾病。例如,可异位至卵巢、盆腔腹膜、膀胱、肠道等部位。
二、发病机制相关要点
(一)种植学说
经血逆流是重要机制,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盆腔腹膜、卵巢等部位并生长,逐渐形成异位病灶。
(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腹腔内的体腔上皮(如腹膜、胸膜等)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进而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三)诱导学说
认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受体内某些细胞因子诱导,得以在异位部位存活、增殖。
三、临床表现
(一)痛经
多为进行性加重,即痛经症状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疼痛部位常为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多在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
(二)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较高,约40%左右,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受影响等多因素相关。
(三)月经异常
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等,与异位内膜影响子宫肌层收缩、卵巢功能异常等有关。
四、不同人群相关特点
(一)育龄女性
此阶段女性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逆流等生理过程易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高发人群,需关注自身月经及盆腔相关症状。
(二)有家族遗传倾向人群
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病风险相对更高,需密切留意身体状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三)生活方式相关
长期压力过大、免疫功能异常者,患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可能增加,应注意调节生活节奏,保持良好免疫状态。
五、病理特征
异位的子宫内膜可出现在身体多个部位,如卵巢部位易形成巧克力囊肿,显微镜下可见异位内膜组织中存在子宫内膜腺体、间质等结构,与宫腔内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有相似之处,但生长部位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