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先天性疾病,由腹腔脏器或组织经腹壁薄弱处或潜在通道突出体表所致,病因有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及后天腹内压增高,类型含腹股沟疝和脐疝,症状有可复性肿块嵌顿时为急诊,诊断靠体格检查结合超声,治疗分观察等待和手术治疗,早产儿需加强监测,低龄儿童要避免腹内压增高行为及术后护理。
一、定义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处或潜在通道突出到体表所致。
二、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多与鞘状突未闭有关,胎儿发育过程中,鞘状突通常在出生后1年内逐渐闭合,若未闭合则形成潜在通道,腹腔内容物易由此突出,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发生概率相对较高。
(二)后天性因素
腹内压增高是重要诱因,如长期剧烈哭闹、慢性便秘、剧烈咳嗽等,可促使腹腔内容物经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
三、类型
(一)腹股沟疝
最为常见,分为斜疝和直疝,小儿以腹股沟斜疝多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哭闹时肿块突出,平卧或安静时可回纳。
(二)脐疝
脐环未闭,腹腔内容物经脐部突出,表现为脐部可复性包块,哭闹时包块增大,安静时缩小或消失。
四、症状表现
腹股沟疝患儿腹股沟区可见可复性肿块,质地多柔软,部分可延伸至阴囊;脐疝患儿脐部有半球形或球形肿块,哭闹时明显,安静时可回纳。若疝内容物嵌顿(肿块不能回纳,伴疼痛、呕吐等),则属急诊情况,需及时处理。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可初步判断,必要时结合超声检查,以明确疝内容物情况及排除其他疾病。
六、治疗原则
(一)观察等待
半岁以内婴儿部分可随生长发育自愈,可暂予观察,期间需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
(二)手术治疗
半岁以上小儿疝气多需手术干预,常见术式为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机需综合评估患儿情况,一般建议尽早手术以降低嵌顿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由于其鞘状突未闭概率相对更高,需加强监测,密切观察腹股沟区或脐部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就医。
(二)低龄儿童
应尽量避免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行为,减少疝气发作及嵌顿风险,同时术后需注重护理,促进伤口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