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真菌感染毛囊炎由马拉色菌等孢子菌在特定条件下大量繁殖引发,病原菌是其在皮肤油脂丰富区域过度增殖破坏毛囊,诱因包括高温多汗、长期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临床表现为皮脂腺丰富部位毛囊性丘疹脓疱伴局部轻度瘙痒等,诊断靠皮损鳞屑或脓疱真菌镜检见孢子及培养鉴定病原菌,治疗用抗真菌药物,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高油高糖饮食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用温和外用制剂,孕妇谨慎选药,肥胖者加强清洁控体重。
一、定义
孢子真菌感染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等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症性皮肤病,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在特定条件下大量繁殖引发感染。
二、病因
1.病原菌因素:马拉色菌等孢子菌在皮肤油脂丰富区域(如胸背、颈部等)过度增殖,破坏毛囊结构引发炎症。
2.诱因因素:高温环境、多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卫生状况差、肥胖等可促进孢子菌繁殖,增加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表现为毛囊性丘疹、脓疱,直径1~4mm,周围有红晕,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部、颈部、上臂等。
2.症状特点:常无明显全身症状,局部可有轻度瘙痒或灼热感。
四、诊断
1.真菌镜检:取皮损处鳞屑或脓疱进行直接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孢子。
2.真菌培养:通过培养鉴定病原菌种类,明确是否为孢子菌感染。
五、治疗
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外用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乳膏等,严重者可口服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药物。
六、预防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物,尤其是多汗后及时清洁。
2.生活方式:避免高油高糖饮食,减少皮脂腺分泌;避免长期滥用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应优先选择温和的外用抗真菌制剂,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若病情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口服抗真菌药,因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可能受影响。
2.孕妇:孕妇发病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外用抗真菌制剂相对安全,口服药需评估风险与获益后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肥胖人群:肥胖者易多汗,需加强皮肤清洁,选择宽松透气衣物,控制体重有助于减少孢子菌繁殖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