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线疝
白线疝是发生于腹部白线(由两侧腹直肌鞘于腹前壁正中融合而成,上起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部位的疝,疝内容物通常为大网膜,偶尔可见小肠等腹腔脏器,病因有腹壁强度降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手术创伤致白线薄弱)和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等使腹内压升高促使突出),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部分有白线部位可复性肿块,粘连时可有隐痛胀痛,体征是白线相应部位可触及可回纳的肿块,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一般建议手术,儿童需关注腹压情况及时就医,老人要评估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及术后预防相关情况。
一、定义
白线疝是指发生于腹部白线部位的疝,白线由两侧腹直肌鞘于腹前壁正中融合而成,上起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疝内容物通常为大网膜,偶尔可见小肠等腹腔脏器。
二、病因
1.腹壁强度降低:先天发育异常导致白线局部存在薄弱区域,或后天因手术、创伤等使白线结构受损,致腹壁强度减弱。
2.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剧烈运动等可使腹内压升高,促使腹腔内容物经白线薄弱处突出形成疝。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在白线部位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或用力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时可回纳。若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粘连,可能出现局部隐痛、胀痛等不适。
2.体征:体格检查时可于白线相应部位触及肿块,按压或平卧后肿块可回纳,有时可闻及肠鸣音。
四、诊断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发现白线部位的异常肿块,结合体位变化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白线处的疝内容物及疝囊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CT等检查可进一步辅助评估疝的具体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五、治疗
一般建议手术治疗,当疝块较大、存在嵌顿风险或出现明显症状影响生活时,需通过手术修复白线的缺损,恢复腹壁的完整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白线疝需密切关注,避免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及时就医评估,因儿童腹壁发育尚不完善,疝可能随生长发育变化,必要时尽早干预。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致咳嗽增加腹压)、便秘等,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便秘等情况,以利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