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分先天性与获得性含角化鳞状上皮囊性结构不同部位表现异CT见边界清骨质破坏区等需手术切除中耳与鼓膜穿孔等有关颅内部分与胚胎发育异常相关;脂肪瘤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积成良性肿瘤多为皮下肿块CT示边界清晰低密度影等小且无症状定期观察大等情况可手术切除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遗传等有关。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胆脂瘤:是局部含角化鳞状上皮的囊性结构,分先天性与获得性。先天性源于胚胎期外胚层组织异位残留;获得性多因外耳道或中耳上皮经穿孔处长入鼓室等部位,上皮不断脱落堆积而成,内容物主要为脱落上皮细胞、角化物等。
2.脂肪瘤: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积形成的良性肿瘤,源于成熟脂肪组织,好发于四肢、躯干,瘤体主要由大量脂肪细胞及少量纤维组织间隔构成。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胆脂瘤:不同部位表现异,中耳胆脂瘤早期有耳内长期流脓、听力下降,病情进展可致面瘫、眩晕、颅内感染等;颅内胆脂瘤可因压迫脑组织出现头痛、癫痫、视力减退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脂肪瘤:多为单发或多发皮下肿块,质地柔软、可推动,一般无症状,生长缓慢,深部或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致相应部位胀痛。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1.胆脂瘤:CT见边界清骨质破坏区,病灶密度不均,呈低或等密度,周围有骨质增生硬化;MRI上T1加权像低或等信号,T2加权像多高信号。
2.脂肪瘤:CT示边界清晰低密度影,CT值近脂肪组织(-70~-120HU);MRI上T1、T2加权像均高信号,与皮下脂肪信号类似。
四、治疗方式有别
1.胆脂瘤:一般需手术切除,不同部位手术方式异,中耳胆脂瘤用乳突根治术等,颅内胆脂瘤依位置选手术入路切除。
2.脂肪瘤:小且无症状者定期观察,较大、有压迫或影响美观者可手术切除。
五、发病机制差异
1.胆脂瘤:中耳胆脂瘤与鼓膜穿孔后上皮长入、鳞状上皮代谢异常有关;颅内胆脂瘤部分与胚胎发育异常相关。
2.脂肪瘤: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家族史人群发病风险或高。
不同人群表现及处理有别,儿童患胆脂瘤需警惕先天性,评估手术必要性;不同体型人群脂肪瘤发生率有差异,长期高脂饮食可能与脂肪瘤发病相关,有基础疾病者患胆脂瘤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依个体情况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