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系脑深部小动脉闭塞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成腔隙,发病多与高血压等致脑内小动脉病变相关,好发中老年人男性略多,常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影像学可见脑部多个腔隙灶,临床表现多样有无症状或轻认知障碍构音障碍等,需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定期监测并避免诱因。
一、定义及发病基础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定类型,系脑深部小动脉发生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之后被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其发病多与高血压引发的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性、闭塞等病理改变相关。
二、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常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增加脑内小动脉病变风险,进而诱发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三、影像学表现
通过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部存在多个直径一般在2-15毫米的腔隙灶,这是诊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依据。
四、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轻度减退;还可能出现构音障碍,即说话不清;或呈现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但不伴有感觉障碍;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等感觉异常;以及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肢体运动不协调伴有轻度无力等不同类型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五、预防及注意事项
基础疾病控制:需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以降低脑内小动脉病变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合理饮食,如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取;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改善身体代谢状况,降低发病风险。
特殊人群关注: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需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等相关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腔隙灶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因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需更加关注自身血压、血脂等指标,加强健康管理;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保持良好心态和充足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