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需综合患者年龄、症状等制定个体化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手术治疗(保守性、半根治性、根治性手术)及辅助生殖技术,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倾向不同,有病史者需定期随访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但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疾病。
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适用于有避孕需求且症状较轻的患者,长期使用需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情绪改变等。
孕激素:通过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常用药物如甲地孕酮等,可能出现突破性出血、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
GnRH-a: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造成假绝经状态,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或术前缩小病灶,但长期使用可引起骨质丢失等问题,一般建议使用不超过6个月,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需注意监测骨密度并采取相应措施。
2.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量切除病灶并保留子宫和卵巢功能,包括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等,但术后有复发可能,复发率约为40%左右。对于年轻、病灶较广泛的患者,手术可改善生育结局,但需告知患者复发及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半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年龄较大且病变较重的患者,切除子宫及病灶,但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术后仍需注意激素水平变化及可能出现的更年期症状等。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可见病灶,术后需补充雌激素等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3.辅助生殖技术:对于药物和手术治疗后仍未妊娠的患者,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在进行辅助生殖前需优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生育状况,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助孕方案。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更倾向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而接近绝经年龄的患者可能更多考虑缓解症状及减少复发;对于有生育史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生活方式方面,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有助于改善机体状况;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疾病复发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