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侵袭5岁以下儿童经密切接触等感染有典型如发热伴手足口腔疱疹等重症可现持续高热等并发症依据临床表现等诊断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个人需养成勤洗手等卫生习惯定期消毒物品少去密集场所发现症状及时隔离婴幼儿需密切观察异常及时送医。
一、定义与病因
小朋友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侵袭5岁以下儿童。肠道病毒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在肠道内增殖后侵犯靶器官引发相应症状。
二、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多数患儿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随后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精神欠佳等表现。
2.重症表现: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需警惕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部位疱疹或溃疡伴发热等;流行病学史指发病前1周内有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史等;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核酸检测发现肠道病毒核酸,或通过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等明确病原。
四、治疗原则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热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干预方式;若患儿出现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可适当给予补液等支持治疗;对于重症患儿需及时住院治疗,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控制颅内高压、改善循环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临床专业判断,严禁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2.环境消毒:定期对儿童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等方式。
3.避免聚集: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4.及时隔离:一旦发现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左右。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其体温变化、精神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若婴幼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频繁呕吐、肢体抖动、呼吸异常等表现,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重症情况,体现对婴幼儿群体的人文关怀与安全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