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分急慢性,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及分娩流产后残留、宫腔操作后消毒护理不当、经期卫生不良、绝经后雌激素低等诱因,急性表现为下腹疼痛、发热、分泌物多异味等,慢性有下腹坠胀、月经异常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内膜活检,治疗主要用抗生素,急性足量足疗程,慢性综合治疗,特殊人群孕妇需谨慎用药、绝经后注意清洁避免宫腔操作、儿童有症状要排查病因。
一、定义
子宫内膜炎是指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引发的炎症性病变,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二、病因
(一)病原体感染
常见病原体包括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大肠埃希菌等,多通过性传播、宫腔操作等途径侵入。
(二)诱因
分娩、流产后宫腔内残留胎盘组织,为病原体滋生提供条件;
宫腔手术操作(如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后,若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易引发感染;
经期卫生不良,如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交等,增加病原体感染风险;
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自净能力减弱,也易发生子宫内膜炎。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
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发热,体温可升至38℃以上,阴道分泌物增多且伴有异味,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
多表现为下腹部坠胀不适、月经异常(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间期出血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分娩、流产、宫腔手术史,以及经期卫生情况等。
(二)妇科检查
可见子宫轻压痛、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等。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明确病原体。
(四)子宫内膜活检
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子宫内膜炎症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急性子宫内膜炎需足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慢性子宫内膜炎治疗需综合考虑,可能需联合物理治疗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患子宫内膜炎时需谨慎用药,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密切监测母婴情况,预防感染加重影响妊娠结局。
(二)绝经后女性
因雌激素水平低,抵抗力弱,需尤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宫腔操作等高危行为,若出现下腹部不适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三)儿童
虽儿童患子宫内膜炎较少见,但若有相关症状(如下腹痛等),需高度重视,及时排查病因,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