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的病症,常见分类有腹股沟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经腹股沟管可入阴囊、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股疝多见于中年女性易嵌顿、脐疝分婴儿(多因先天性脐环未闭)和成人(常与腹壁瘢痕、肥胖等相关)、切口疝发生于手术切口部位与愈合不良、腹压增高等有关,病因包括腹壁强度降低(先天后天因素)和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便秘等),症状主要是体表可复性肿块站立等突出平卧可回纳不同类型有特定表现,儿童多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需防腹压增高部分可自愈,老年人腹壁薄弱需防腹压升高尽早手术,女性股疝易嵌顿需及时就诊。
一、疝气的定义
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的病症。
二、常见分类
1.腹股沟疝:分为斜疝与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2.股疝:多见于中年女性,疝块通常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较易发生嵌顿。
3.脐疝:包括婴儿脐疝与成人脐疝,婴儿脐疝多因先天性脐环未闭,成人脐疝常与腹壁瘢痕、肥胖等因素相关。
4.切口疝:发生于手术切口部位,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压增高等有关。
三、病因分析
1.腹壁强度降低:先天性因素如胚胎发育过程中鞘状突未闭等;后天性因素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佳、老年肌肉退化、腹壁神经损伤等导致腹壁薄弱。
2.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便秘(长期排便困难者)、排尿困难(前列腺增生患者)、举重等可使腹内压力持续升高,推动脏器或组织突破薄弱区域形成疝气。
四、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体表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时可回纳。不同类型疝气有特定表现,如腹股沟斜疝可在腹股沟区及阴囊出现可复性肿块;股疝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出现半球形肿块,且嵌顿风险较高,嵌顿时肿块固定、疼痛,伴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多因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引发疝气,需关注其生长发育,避免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部分婴儿脐疝有自愈可能,若2岁后仍未自愈或发生嵌顿需及时就医。
老年人:因腹壁薄弱易患疝气,需注意预防慢性咳嗽、便秘等,减少腹压升高因素,降低疝气嵌顿风险,若发生疝气应尽早评估手术治疗。
女性:股疝相对更易嵌顿,需重视,出现腹股沟区异常肿块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