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肛周区域受女性激素影响致周期性出血及炎症反应引发相关症状,病因有经血逆流、医源性种植、淋巴及静脉播散,临床表现为肛周周期性疼痛、结节或肿块及排便不适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包括药物抑制卵巢功能使异位内膜萎缩和手术切除病灶,特殊人群中育龄女性需关注生育影响,孕期需监测病灶变化,老年女性需鉴别其他病变并权衡手术风险获益。
一、定义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肛周区域,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异位的内膜组织受女性激素影响,出现周期性出血及炎症反应,引发相关临床症状。
二、病因
1.经血逆流:经期时,子宫内膜碎屑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若逆流至肛周区域,可能种植并生长。2.医源性种植:如剖宫产、会阴侧切等手术过程中,子宫内膜组织可能被带至肛周切口处并种植。3.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组织可通过淋巴系统或静脉系统转移至肛周部位。
三、临床表现
1.肛周周期性疼痛:多与月经周期相关,经期时肛周疼痛加剧,非经期可缓解或仍有隐痛。2.肛周结节或肿块:肛周可触及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结节或肿块,质地多较硬,活动度差。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不适、坠胀感等,若病变累及肛管,还可能有便血等表现。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史、手术史等,重点关注肛周症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2.体格检查:肛周触诊可发现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结节或压痛性肿块。3.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初步观察肛周病变情况,MRI对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4.病理活检: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
五、治疗
1.药物治疗:可使用GnRH-a等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分泌,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围绝经期症状等副作用。2.手术治疗:对于病灶局限、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手术需尽可能彻底清除异位内膜组织,以降低复发风险,但手术操作需精准,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六、特殊人群考虑
1.育龄女性:需关注对生育的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因病变影响盆腔环境或输卵管功能而导致不孕,治疗时需综合评估生育需求。2.孕期女性: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孕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导致病灶增大,需密切监测肛周症状变化,分娩后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可能需进一步处理。3.老年女性:较少见,但诊断时需与肛周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鉴别,治疗需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